——来自郑洛新自创区一线的报道之四
从三五个人到二三十人,从技术“大牛”到上市新三板,郑州盈和软件公司华丽蝶变的背后,则是郑州市引导、扶持企业走资本市场的服务理念。
作为典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郑州盈和软件公司落户金源孵化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这里有管理、营销平台,更有各类资本服务平台。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金源孵化器成为河南省第一家投入运营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已辅导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以打造自创区排头兵为目标的郑州高新区,深深明白“企业做大做强,最终要靠资本力量”这个道理,因此在科技金融融合上下了一番功夫。
他们打造金融平台,集聚金融服务资源;成立证券办,定期邀请券商对辖区企业进行指导;创新金融产品,企业专利可在银行质押;加大奖励力度,企业只要在新三板挂牌,市级奖20万元、管委会奖150万元。
今年,郑州高新区管委会更以大手笔,拿出面积达330亩的一块宝地,启动建设新三板资本产业园、科技金融广场、金融资本创新研究院、创新创业研究院、全国会计服务示范基地、路演中心资本力量论坛六大平台。
有着民族责任感的任红军,是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清楚地记得多年前那次“刺激”:中国的航天飞机上所用气体检测仪为他国生产,并被这家国外公司用来大肆做广告。
我们自己也能生产!一种紧迫的使命感催他决定,要把目光对准气体感应器。从单个产品开始,到多门类传感器散点开花,“汉威”的科研项目在2013年获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并获500万元科研经费。
有了这500万元,让“汉威”在人才引进、设备购置等方面解决了难题,极大地助推新项目顺利启动。
如今,“汉威”作为河南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井喷式增长,2016年已达十几亿元。
在郑州高新区支持下,“汉威”成立了以“传感器+”为行业导向的河南漫威众创空间,成功孵化出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汉威智慧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等37家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政策的落实,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让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谈及发展,“汉威”企管部卞华程颇有感慨:“‘汉威’从小微企业一步步走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保障,没有沃土长不成大树。”
政策出台的背后,不只是政府的力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后,其实是政策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在起作用,郑州的创新值得借鉴: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利用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投、保、贷、补、扶”五位一体,带动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集聚。
参股1亿元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吸引普斯资本、点亮资本、洪泰基金、中科招商等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创新,并促进合作项目落户落地。
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分担机制,设立5000万元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对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
的投资给予风险补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鼓励产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郑州市财政按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给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最高50%的奖励,对成果完成人的奖励可达转让收益的70%以上。
先进技术成果方面,对在示范区转移转化的,市财政按技术交易额的20%给予奖补,对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给予30万元经费补贴,对新认定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从50万元~200万元不等的奖补等。此外,还允许和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以及兼职企业取得报酬。
一揽子政策的出台,突出一个“奖”字,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研发机构和各类创新载体的积极性,并由此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在政策的保护下,今天是“苗圃”里的小苗,明天可能就是支撑郑州发展的“大树”。数据显示,目前,郑州市已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总面积达6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200家(其中,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综合体527.6万平方米,入孵企业2156家),科技创新创业者突破6万人,培育上市企业及新三板上市企业174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51家,其中国家级17家。2016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498.6亿元、增长15.2%,增加值1820亿元、增长13%。
万象峥嵘,竞相奋进,在郑州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处处感受着进步、发展和激励。
时间是公平的,别人已经加速跑动,我们听到发令枪响之时,怎能不去奋力追赶。
记者感言
郑州、洛阳、新乡,呈三足鼎立之势,在中原大地,各揽优势,协同创新。
河南金源集团董事长赵长升曾多次往返于三地,对示范区建设有诸多建言,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打破地域、政策界 限,补上短板,协同共赢。
推动发展,三地面临的问题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其中一个共性就是对企业资金的支持。
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需要花钱,特别是在起步阶段,银行不敢贷款,借款难上加难,应该怎么办?
当政策不能走下文件,当措施不能落实,任何项目都是空谈。体制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是激发创新活动的 重要动力。就拿金融来说,郑州的科技贷已经走向成熟时,我们新乡的金融还盯在传统金融产品上。差距的背后,
一是观念的进步,二是服务人才的匮乏。两者缺一不可。
以自创区建设为机遇,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推进科技金融跨区域合作,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共享,郑州的政策走在了全省前列,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更重要的是,不是感叹和羡慕,至少可以拿来用之。
总策划:杨军 张牧童
统筹:王华林 张蔚寰 王高峰
采 写:刘军旗 翟京元 廖 亮
责任编辑:易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