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回眸2016系列报道之四
记者胡殿芳
共同的目标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了一起,“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除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共同努力外,我市也得到了来自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PM2.5专家组、先河环保、千人计划志愿者等各个方面的监督、指导和帮助,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朋友圈”可谓高朋满座。去年全市大气质量明显好转,他们功不可没。
中央、环保部、省环保厅:在督查与考问中,助推大气工作
元宵节,记者收到了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干部万年青的祝福短信,在最传统的祝福中,他不忘加上一句“希望新乡早日迎来蓝天白云”。
与他的相识是在今年1月1日元旦,那正是我市启动红色预警期间,作为环保部督查组组长,万年青元旦也没能回去和家人团聚,而是带队来到我市,亲临现场,督查企业停限产情况。
那天不仅雾霾重,而且出奇的寒冷。在每家企业听取汇报后,万年青总要详细询问各种数据。如果企业存在问题,总会在这种追问中露出“马脚”。督查一直持续到傍晚,回到市区时,已是华灯初上。
去年,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督查组多次到我市督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对问题,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毫不动摇地把环保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细抓好。随后,我市迅速掀起环保工作新一轮高潮。当月,我市优良天数就达19天,而前年同期仅7天。
对于地方党委、政府来说,上级督导无疑于“利剑高悬”,威慑力不言而喻。市委、市政府重压之下不回避,不躲闪,而是直面问题,把上级部门的督导作为推动工作的契机,这种推动力在去年7月16日中央第五环保督查组进驻河南达到高潮。
市领导表示,中央环保督查既是“大考”,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团结一致,协同作战,抓住契机,打好环保攻坚战,争取交上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为迎接中央环保“大考”,我市密集调度环保工作,大范围动员,大队伍调度,新一轮地毯式排查严密整改,环保夜查高密度进行,推动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每一次来自上级的督查,都有省环保厅工作人员的身影。不仅如此,在很长一个时期内,省环保厅督查组常驻我市,帮助查找问题,督促整改。他们独立工作,从不给地方政府添麻烦,为改善我市大气质量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帮助。
PM2.5专家组、先河环保:依靠科技,精准治污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进,科学治污、精准治霾的呼声越来越高。去年下半年,PM2.5专家组进驻我市,成为我市大气工作“朋友圈”的重要成员。
刘京达是我市PM2.5专家组组长,他年轻帅气,但在每次研判会上,他的分析和建议却显得成熟而自信。不可否认,专家组已经成为我市科学治霾的重要成员,提出的建议也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如今,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微信群就像一个指挥平台,专家组就是指挥官,他们每天进行分析研判,并根据研判结果发布指令,调兵遣将,排兵布阵,进行治理。
先河环保同样是我市科学治污的重要力量,作为科技公司,他们经过严密分析,在市区安装了56个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点,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控平台,为精准治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旦哪个监测点数据异常,科技人员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分析查找。他们驾驶的汽车上涂着“先河环保”字样,可别小看这部车,上面安装了各种先进的检测设备,可以根据出现异常的数据,分析污染源的具体内容,从而找到目标进行治理。去年下半年以来,他们没少跑现场,对侥幸违规的企业形成震慑。据了解,这种微型监测点将在县区推广。
在我们的“朋友圈”里,还有一支队伍不可小觑,他们就是来自省治理扬尘污染专项督查活动(千人计划)的54名志愿者。他们都是河南警察学院的大学生,利用暑假参加公益活动。
去年7月8日,54名志愿者进驻我市,对全市700多处建筑施工扬尘场地、露天堆场和渣土车等物料运输车辆的防尘措施进行为期2个月的督查。对发现的问题,他们督促对方按照要求进行整改。3天后复查,如果发现依然没有整改到位,他们会把情况上报有关部门,由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查处。那段时间,他们成为有关部门的得力帮手,经常让环境违规者措手不及。
去年7月30日,三伏酷暑,奇热难耐,卫辉市请来了环保部专家张志敏教授,亲临一线,为当地环保把脉问诊,寻求环保良方。
去年秋季,我市成立5个专家组,分为化工、水泥、造纸、煤电、医药5个行业污染防治专家组,对行业治污进行具体指导。专家组成员全部来自于知名高校,都是本行业的精英。
细数我们的“朋友圈”,还有许多单位、许多人,他们同样为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付出了艰辛,作出了贡献,值得点赞。
责任编辑:易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