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气污染防治专家答记者问
(记者胡殿芳)编者的话:真正的大气污染防治始于去年,强化于今年,尤其是7月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以来,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呼吸之痛”,我市采取了“史上最严苛”治理措施。为应对冬季重污染天气,我市首次实施一级管控,污染企业,停!燃煤小锅炉,拆!汽车,50%限行!道路洒水抑尘更是给群众带来了无尽烦恼。那么治理效果如何呢?
截至目前,我市良好天数158天,比去年多20天。为这20天,我市付出巨大代价。有人或许认为不值得,但设想一下,如果按此速度递增,10年8年后将是如何的朗朗乾坤,如何的天蓝水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该是如何的幸福。如果您仍有疑虑,本报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先河环保专家李建林,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本报记者:我市目前大气污染防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效果怎样?
李建林:目前我市主要从控煤、控尘、控油、控烧、控车、控排六个方面进行治理,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措施之严,前所未有。
关于治理效果,目前158天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多20天,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昨天收获了一个优良天气后,虽然今天又出现了污染天气,但我要说的是,近一个阶段以来,同等条件下,我们比周边城市指数要低,污染程度要低;相比去年同期,同样是污染天气,但今年数值明显低于去年。
本报记者:为什么前几天空气质量很好,限行和管控措施依然实施?
李建林:首先,大气污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里既有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无组织排放等造成的污染,也有气象、传输等因素,加上我市西北有太行山脉,南有“悬河”黄河,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内外交困”,使我市大气污染治理既非常复杂,也非常艰难,必须持续不断治理,绝不能“见好就收”。最近连续两次启动霾橙色预警,中间仅相隔1天,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我市各项管控措施都是本着对民众负责,对环境负责的态度,经过精准的数据统计、认真的技术分析,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作出的决定。政府的各项管控措施除了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外,还有一个导向性的作用。比如单双号限行期间,许多人无形中增加了运动量,既锻炼身体,又低碳出行,双赢。
本报记者:污染是几十年经济发展造成的,现在想很快解决是不可能的,作为专家您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李建林:很快解决的确是不可能的,因为造成大气污染,经济过快发展是重要的原因。因此,要把环境污染的速度降下来,经济发展上适当“刹车”是必要的。去年国家主动放缓发展速度,保护环境就是原因之一。速度降下来,可以为今后的治理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我市以壮士断腕的态度治理大气污染,就是为以后的经济转型与环境质量改善争取时间。因此,治理污染不仅需要大家的理解,更需要大家的参与。
责任编辑:易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