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茹振钢
茹振钢教授(左一)向盖钧溢院士与国麦中心主任郭天财介绍百农“矮抗58”大田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李汉收通讯员赵利敏游晴晴摄
新乡网讯(记者 赵改荣)一粒深情的种子,寒来暑往35年,在希望田野里深深扎根;一棵幼小的麦苗,风吹雨打35年,在科研沃土中深情拔节;一株沉甸的麦穗,春华秋实35年,在平畴沃野上深情欢畅!
他的眼界很小,只在一粒小小的种子上倾注了所有的精力;他的贡献很大,让一粒种子解决了几亿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茹振钢,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其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被称为“黄淮第一麦”。2013年,他因在小麦育种上的杰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粒种子上的无限坚持,一粒种子上的极限飞跃,他以35年的跨度、深度、高度,让人们懂得,什么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坚守!
信 念
种子之所以能破土而出,是因为有着向往结果的痴情。他之所以选择农业科研事业,是因为他有着一个收获喜悦的梦想。
1958年,茹振钢出生于河南沁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儿时便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饥饿是那个时代刻在他身上最深的烙印。
在饥荒年代和困难时期,茹家属于常年吃不饱饭的家庭。尤其1942年河南大灾荒,茹家失去了至亲。茹振钢听祖母说,1942年,他3岁的大哥被活活饿死。临走时,小手里还攥着一把他嚼不动的玉米粒。家里一丁点儿办法都没有,要是有了,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孩子撒手而去。然而,3岁的茹振钢,与大哥一样,儿时遇上三年自然灾害。父母每天趁着劳动挣工分时,从河沟里薅点儿还不熟的稻谷偷偷塞进他的衣兜,回家给他开个“小灶”。正是因为父母的“爱”,才换来了他的活命。
“为什么中国地大物博,养不活当时只有三四亿的人口?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上不打粮食?”茹振钢眼里涌满泪花:“能吃上一碗白面饭,是我少年时代最高的梦想,也成了我穷尽一生的追求。”
所以,他的梦想初衷充满饥饿感,他的追求带着对填饱肚子的最原始的情愫,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抗争心理,为父辈为乡亲为中国农民吃饱饭,为大地粮仓充盈这份必胜的信念。
其实,他是一个率性的中原汉子,身板壮实,眉目开朗,外表粗犷却有着一颗浪漫诗意的心。他认为最幸福的事,就是端起一碗热腾腾的农家面条,轻吹两下,呼噜噜地连吞带咽下肚子。“香!没有好麦子,上哪吃上这香面条!”此时和蔼的脸庞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今年,他58岁。
1981年,中牟农业学校毕业的茹振钢,因为综合条件十分优秀,被当时育种界赫赫有名的黄光正教授看中,选做了助手,并协助黄光正繁育推广了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的“百农3217”,在全国推广两亿多亩,一举结束了我国小麦依赖国外品种的历史。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茹振钢仍抑制不住激动,“当时国内是进口小麦品种的天下,我们挤掉洋品牌,让农民种上自己选育的小麦品种,当时走到哪儿,都有说不出的骄傲!”
无以言表的自豪感,让茹振钢从此爱和痴迷上了小麦育种事业!
黄光正,影响茹振钢一生的人。他是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全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省当时仅有4名教授被国家授予“科学家”称号,而黄光正是作为唯一一个入选的农业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由他育成的“百农221”跟随解放军进入了西藏,在高寒冻土之上繁衍至今,成为表现优异的粮食品种;上世纪80年代末,由他育成的“百农3217”再次蜚声黄淮麦区。这一品种将原来的亩产五六百斤一跃提升到八九百斤。
“身为育种界的巨擘,黄教授却穿着朴素、待人和善。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身为一名党员,在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在人们不理解的时候、受委屈的时候,你要坚定信念,化阻力为动力,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受影响。”这些话,茹振钢刻骨铭心。
在黄光正的影响和培养下,1984年6月,茹振钢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20年前,当同行纷纷选择晋升官位,他选择继续留在实验室,10年前,他拒绝了一家企业百万年薪的聘请。如今,年近花甲,仍然有不少人在高薪聘请他,他,婉拒了……
时代跌宕递进之中,35年无怨无悔在广阔的大地上奉献青春。
一个人,黄淮大地,37万平方公里,35年——这完全是他的主动选择。35年来,他都不肯离开庄稼地。客观原因是需要他这样的科研领头人,他自己又为了什么?
信念!对!信念!
一个人的信念有多坚定?
茹振钢来告诉你!
入党时我掏心窝子说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我对共产党产生了深深的向往,我渴望加入这个组织,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用党员的榜样力量来要求自己,用我所学的知识,搞好研究搞好育种争取实现用较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让全国人民丰衣足食。
1988年,肝癌晚期的黄光正把他叫到床前,疼痛不堪却装作镇静地说:“未来我们国家的小麦育种事业,就靠你们这一代了。你赶快回去,加快科研进度,让百姓早日吃饱饭” 。
“唉,都什么时候了,自己的命都顾不上了,满脑子还想着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茹振钢语带哽咽。
“我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业,我就要把我的青春、我的热情、我的全部精力都献给它,这样,我才会问心无悔。”这是茹振钢常说的一句话。就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他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了35年。
记者采访时,跟随了他15年的助理李淦又作了补充:因为,茹老师他是农民出身,有穷人的体会,始终没把黄土地上的农民忘了,他把一生完全放在为了祖国大地丰收的美好图景里;因为,茹老师不论肩负重任还是身处逆境,从未忘记党员身份,从未褪去党员底色,从未动摇理想信念。
信念,一如金灿灿的种子是从他心里长出来的,磐石般坚定。
追 梦
成熟的麦穗从不满足于昂首炫耀,真正的学者耐得住寂寞,因为他期冀的是明天的辉煌。
黄光正弥留之际的话成了茹振钢一生的担负。
灯下,这个风华正茂的男人在沉思。
导师的事业要继承,还要发扬,我一没名望,二没人脉,怎么办?还有多少科研难题横亘在前,要不要坚持下去?坚持不一定成功,不坚持肯定不会成功……未来如同白昼与黑夜交替,或明或暗,没有答案。每每陷入抉择的怪圈,胼手胝足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画面就浮进脑海,吃不饱饭的滋味就涌上心头,情景交织,刺得他的心隐隐地痛。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何种境遇,都要顶得住。
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考验这位年轻人。
继承导师遗志,就必须忍辱负重,就必须创新图强……茹振钢理性稳健的一面,在这皓月当空中铺展,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开始了小麦育种事业的追梦之旅。
为了掌握麦苗的抗冻性、抗寒性第一手资料,三九严寒他裹着军大衣,蹲在无遮无拦寒风肆虐的麦子地里,一蹲就是一晌察看苗情,选优去劣;为了摸透麦子耐高温、耐干旱的习性,夏日酷暑他头顶炎炎烈日,一站就是一天,对小麦品系逐个进行筛查;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个把月……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茹振钢去上蔡县调研,半路上车抛锚了,为了不耽误行程,他硬是靠一双脚板摸黑走到县城,在农业局长家里简单吃了点饭,第二天便直奔农民的麦田里搞调研。
有了这次汽车半路抛锚的教训,以后外出调研,茹振钢身上除了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又多了一个军用水壶和一包变蛋。茹振钢说,这随身“三宝”(挎包、水壶、变蛋)成了他的“好伙伴”。
一心向着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1996年9月,茹振钢培育的抗病虫优质小麦品种“百农64”终获成功,当年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累计种植达7000万亩,被农业部列为跨省区重点推广品种。
如何让小麦的株型更加优化,进一步提升小麦的产量水平。茹振钢一直在探索。
经过4年的努力,一个株型十分理想的小麦新品种——“百农66”诞生了。
然而,就在茹振钢满心期待收获喜悦时,河南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降雨,麦田持续积水,本来表现良好的“百农66”突然成片成片死亡。
那一年,“百农66”几乎绝收。
这一晴天霹雳一下子击垮了他!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是那个地方出现了问题? 难道真像大家说的:一个育种专家培育一至两个品种,科研生命就到头了?!茹振钢有些发憷却心有不甘。
此情此景,同行的妻子原连庄感同身受。此时此刻,妻子成了他精神臂膀最有力的依靠。
在妻子的安慰和鼓励下,茹振钢重拾信心。他拖着带病的身躯,冒着风雨来到田间地头,一工作就是一整天。经过十几天的观察记录,反复思考,他终于找了问题的根源,“百农66”的根系下扎能力很强,耐旱,但是水平方向上的根系量较少,造成它不抗涝。
“面对困难,不倒下,不屈服,勇敢地去分析困难、解决困难、战胜困难,从而走向希望的目标,这才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品质。”面对试验失败的“百农66”,茹振钢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
开创中国小麦育种事业新天地,茹振钢做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实现奋斗目标,谈何容易?
冬天,当别人在家里取暖御寒时,他却在冰天雪地的试验田里筛选小麦单株。到了小麦株高定型的季节,狂风暴雨又开始增多,人们四处躲雨,他却顶风冒雨往试验田里跑……
2000年,在研究“矮抗58”最后阶段,由于他的体力严重透支,在一般人身穿背心还嫌热的三伏天,他盖三条被子还喊冷,躺在床上整整睡了一个星期,连喝了一个月的中药汤后,又一头扎进了新品种实验田。看着妻子满是心疼的眼神,他只是摆摆手,笑着说:“甭担心,我乐在其中,非常享受!”
2005年的春节,喜庆的鞭炮声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空气中处处洋溢着节日团聚的喜悦。此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实验室里却出奇的安静,茹振钢正埋头钻研,攻克着“矮抗58”育种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难题。他已经完全忘记今天是大年初一,更记不得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好好陪家人过过春节了。
“只要育种成功,农民们就可以每亩再增收500多斤,这是天大的事,可比过年还高兴啊!”,大年初一晚上,妻子将饺子送到实验室时,茹振钢拉着她的手激动地说。茹振钢无比愧疚:“年可以不过,你,我可以不陪,但小麦不能不陪,实验一天也不能停啊!”
多少个春夏秋冬,他奔行阡陌躬耕田亩,汗水与风雨交织,成就了雄心与梦想齐飞。
多少个寒冬酷暑,他蛰居简陋的实验室,通宵与无眠常在,铸就了希望与成功并存。
也是在2005年,这一命名为“矮抗58”的小麦新品种,迅速在黄淮麦区推广开来,最高亩产达1500斤。
2013年,“矮抗58”摘取了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
35年来,茹振钢相继培育并推广了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和百农160、百农418、百农419等小麦新品种,建立小麦抗倒伏强度数字化实验风洞和国内首座小麦地下根系走廊……
刚刚落幕的何梁何利基金2016年度颁奖大会上,他因在农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荣誉、荣耀的光环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欣慰和满足,相反让他体会到却是走向更高的压力!
深秋的夜幕下,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灯光彻夜长明,茹振钢透过滑落在鼻尖的眼镜,紧皱着眉头用镊子在认真挑选种子。
如今,58岁的他,仍像年轻时候一样,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
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新成果,他的团队联合全国育种专家,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没有攻克的难题——杂交小麦发起“冲锋”。
你听呀!你听!微风轻抚,千亩金色麦浪摇曳,一列高铁疾驰而过,车鸣、鸟叫,加上风吹麦穗的撞击声,谱写出一曲美妙的丰收乐章。
你看呀!你看!站在浸满麦香的千亩试验田里,茹振钢幸福得如同眼望丰收的农家老汉。
为 民
35年执着坚守,只为天下粮仓! 他一辈子对农业研究情有独钟,正是为最广大的农民群众。
1942年到1943年间 ,河南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加蝗灾,绝大数农田颗粒无收。为了活命,茹振钢的祖母带着他的两个姐姐去了山西逃荒,10多年后才回到老家。在他的记忆里,能吃饱饭的生活,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开始的。
一直以来,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中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明成祖朱元璋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以及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哲学,这都表明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
历史残酷的真实。
茹振钢清晰记得父母讲的那个故事。三年自然灾害时,附近有个生产队干部,几个月没有粮食吃,全家五口人饿死了三口,当他娘已经奄奄一息了,还对她的儿子说:“儿呀,给娘一块干粮吃吧!”当儿子把唯一的一个糠饼给了娘,娘看了看说:“儿呀,为啥不给娘一块粮食饼呢?”儿子说不出话来,哭了!在她快要咽气时,用微弱而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说了最后一句话:“儿呀,千万……不要……忘记你娘……是……怎么死的……”说完,就咽了气。
茹振钢一脸凝重,语气低沉地说,“如何地生粮、粮养人?那就必须用科学技术帮助农民实现丰收梦。”
爱党为民对他而言,从来不是口号,而是深藏于心、身体力行的信念和不竭的力量源泉。
“眼见要收获的麦子,一阵大风吹倒一半,快到手的粮食减产四五成,真心疼啊。”为了减少农民损失,提高小麦收成,1996年,茹振钢开始研究培育抗倒伏品种。
2005年“百农矮抗58”诞生了。它一问世,就凭借着其“抗寒、抗倒、抗病、高产、稳产”等综合优势明显,灾年不减产,丰年更高产的优异表现,折服了广大种业界人士,从资深院士到农技人员,从育种专家到农民朋友,从种子企业到粮食企业,无不对其竖指称赞。
从2005年脱颖而出到迅速推广应用,短短3年,高产多抗广适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便一跃成为黄淮麦区的特大小麦品种。2009年至2015年已连续7年被农业部推介为黄淮麦区主导品种。
截至今年夏收,“矮抗58”已累计种植超过2.6亿亩,增产小麦214亿斤,实现增产效益20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有人测算,“矮抗58”在产量上的贡献,意味着国人所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百农矮抗58”!
“以前,我种的麦子每亩地只能打1000多斤,用了茹教授培育的矮抗58后,亩产能达到1400多斤!现在我用茹教授的种子已经七八年了,家庭收入年年增加!”修武县种粮大户王其才开心地说。
这几年,在修武县,矮抗58种植面积达到了90%以上,对修武全县粮食实现‘十连增’、小麦单产创5项全国第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茹振钢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了小麦育种史上的传奇,践行了“育好品种为百姓、搞好科研为国家”的铮铮誓言。
除了在产量上的贡献,矮抗58在质量上也实现了飞跃。由于它是优质中筋,蒸煮性能好,品质稳定,2011 年被农业部小麦质量现场鉴评为面条小麦第一名。
由于矮抗58的综合性状优良,遗传基础丰富,目前已被80多个单位作为亲本重点利用,育成国审品种12个,省审品种24个,显著促进了我国小麦遗传改良工作。
“好的品种培育出来了,要为老百姓造福,还必须送给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效果好的技术,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做到的。”茹振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是农民朋友的“老熟人”。新乡县毛庄村村民至今仍记着上世纪90年代茹振钢到他们地里指导小麦生产的情景。那时候,学校还在辉县,茹振钢就骑着自行车先到40里地远的新乡,中午歇歇脚、喝点水,再一路大汗地骑到50里地远的毛庄村。一到村里,他就会顾不上骑车的疲劳,抓紧每分每秒给乡亲们讲解小麦高效栽培技术,抽空还要到田里去看一看。
这一坚持就是20余年。如今,他的足迹已遍布黄淮大地,总是在农民朋友最需要的时候,为他们送上能用、好用的科技技术。
正是因为对农民、对农业的这份痴情,茹振钢在小麦育种和推广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突破,赢得了农民一次又一次真诚的爱戴!
富裕起来的农民看到他骑着自行车奔波在田间地头,自发集资给他买了一辆桑塔纳2000轿车,而他把它转化成了科研经费;小麦良种代理商向他捐赠了一辆价值40余万元的丰田皇冠轿车,他把它用到了生产服务……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种好粮、多打粮、打好粮,让全国人民吃上“河南馍”,是中原儿女的责任担当!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毋庸置疑,茹振钢一直是参与打好“这张王牌”的重要一员。
“已有科研证明,种子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未来粮食增产的潜力关键在种子技术。中国人必须牢牢掌握住小麦的话语权,才能把粮袋子抓在自己手里。”茹振钢说。
如今,他的团队发现并创育了BNS低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得到国家973、863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有望突破杂交小麦优势利用的世界性难题。
育 人
忠诚教育事业,甘为人梯育桃李,为了祖国广袤大地的丰收
河南科技学院一栋教学楼下的菊花,迎着晚秋的风灿烂绽放。三楼教室传来浑厚的声音,清晰可闻。茹振钢在给学生讲育种知识,慢条斯理,生动幽默,引起阵阵笑声……
学生们说,他总是精神抖擞,昂着头,腰板直挺,表情慈祥,却又散发着无可企及的高贵和坚毅。
这是茹振钢平常的一日,每一学期,他都会像学校的普通老师一样给学生上课,这种时光,普通、平淡,但让他快乐、满足。
在他所有的头衔里最惦记的就是他的教师称呼,他常常为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而感到光荣,他希望自己可以一辈子教下去,他甚至觉得自己能教到100岁。
“
他把30多年的年华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在他身上,看到了怎样做一个真正的教师。他是用生命在教书,即使早已累得疲惫不堪,在学生面前他永远都有讲不完的笑话,让你看不出他的疲惫。他常说,为人师表在讲台上就要展露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传递信心、正能量。”学生董娜说。
“因为黄光正教授,就是这么做的。我要像恩师一样,教好学生,带好助手和团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小麦育种人才,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小麦良种。”这是一位人民教师内心的真挚表达。
他的实验室就是学生的课堂。他还常常为困难学生掏腰包付学费,好几次一垫就是几千元。而自己的生活却很节俭——记者初次采访时,住在学校分的房子里的他,还会将洗脸水攒起来,用来冲洗马桶。
他坚持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己该得的那部分奖金拿出来,用于整个团队的奖励。他还从学校给他的奖金中拿出13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
他不仅成就了一批领先世界的育种技术,也为中国育种科研播撒下了一批“人才种子”。他带领的小麦科技创新团队拥有36名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甚至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中、高级职称创新团队,融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于一体,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打造了一支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科研主力军,培养了一支永不撤退的农业科技服务队。
试验田就是学生们的工作室,每年“三夏”大忙时节,天一亮,茹振钢就带领他的团队进入麦田,逐一察看单株小麦的生长情况。“工作显得有点枯燥,但每年的工作成果却让我们心里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学生李小利说,这么多年来,在导师茹振钢的指导下,他们团队取得了小麦育种的多项突破性成果。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组堡垒。“把科研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发展成骨干,这在我们团队早已相沿成习。”李淦说。
如今,茹振钢带领的研究团队,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党支部,有25名党员。“他们的克难攻坚、开拓创新精神胜我一筹,他们坚信中国小麦育种事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会更加强硬。”茹振钢欣慰地笑了。
当下,他的学生和科研团队正在与时间赛跑,进行着比“矮抗58”更领先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个为国效力“不惜命”的带头人,一支高效协作的科研队伍,他们上下同心汇聚起来的巨大能量,什么难关冲不过,什么险滩涉不了,什么梦想不能实现?
今年春节过后,学校考虑到茹振钢科研任务繁重,就没再给他安排教学课程。他一晚没睡。
“不让我站在三尺讲台跟年轻学生交流,这如不让我到田间地头去倾听农民朋友的心声,我会很快失去科研的养分,枯萎的。” 茹振钢像个失落的孩子。
“其实,他想把自己毕生所学所获,在有限的年岁里毫无保留地给学生。”原连庄说。
有着伟大的追求却依然平凡,怀着满腔热血却依然平静,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却依然平常。
站在试验田边,茹振钢畅想着小麦育种发展的新蓝图:小麦育种培育要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设想一批,要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当今研究未来用……
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长?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重?
茹振钢用自己的一首诗,呐喊出了他对党对人民的事业的态度——“太阳终归是要落山的/生命终归是要停息的/ 我不厌恶那太阳的坠落/只要洒尽它全部的光辉/我不畏惧那生命的终结/只要使尽它全部的才华。”
我们知道,这位全国育种界的领军人物呐喊的原点:
为了大地的丰收!
责任编辑:易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