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董文胜)10月21日,市委中心组(扩大)举行集中学习报告会,邀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沈迟,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冯德显,分别围绕沿黄经济带发展和大东区规划建设进行授课。
市委书记舒庆主持会议,王登喜、范学贵、刘建华、杨慧中、丁同民、刘森、李跃勇等市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重点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负责人及大东区临时管委会有关工作人员参加学习。
沈迟围绕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这一主题,纵横国际与国内,对城市群的演化过程和特征形态、中原城市群战略定位与发展、我市沿黄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内容等进行了精彩的讲解,报告高屋建瓴、内容丰富,对全市各级各部门理解和把握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形势,推动沿黄经济带建设、促进郑新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冯德显以《高起点、大跨越,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为题,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本质、城市新区建设案例、新乡大东区协同发展规划思路等内容进行了讲解,报告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对推进我市大东区规划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舒庆强调,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沿黄经济“五区一带”是我市对接郑州、协同发展的前沿和门户,是未来郑新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大东区是市委、市政府延续我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解决现实发展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的一个区域发展平台,也是一项重大改革。推进沿黄经济带和大东区建设发展是我市构建开放型空间格局的重要实践,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站在事关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切实抓好沿黄经济带和大东区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二要明确目标,科学推进。要立足我市沿黄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发挥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生态资源优势,主动参与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借势发力,激发活力,积极承接郑州产业转移,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力争把沿黄经济带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先进的沿黄经济发展示范区。要按照“统一规划、各自实施,优势互补、相互竞争,共用设施、合作共赢”的发展原则和“先规划再建设、先基础后配套、先造景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治污再治水”的建设原则,集中全市优势资源,用好用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三块牌子,大胆闯、大胆试,加快大东区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把大东区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先导区、产城融合发展和城市组团发展示范区。三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要加强对沿黄经济带、大东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各项工作推进。市直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倾斜。相关县(市)、区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做到统分结合,最大限度激发各个行政主体的活力,最大限度形成整体工作合力,推动沿黄经济带和大东区建设早见成效。
为扎实推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双城创建”工作水平,会议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中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
就做好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舒庆强调,一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将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为加快建设“四个新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二要强基固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群众工作生活的根本遵循和行动自觉。要重视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要坚持德法并重,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普法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崇德尚法、公正法治的良好风尚。三要把握关键,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充分利用“双城创建”这一载体,将“双城创建”与提高市民素质相结合,引导广大市民通过“双城创建”转变观念、革除陋习、提升素养;要将“双城创建”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大力实施惠民工程,让群众在“双城创建”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将“双城创建”与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相结合,融入各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以及各种先进优秀评比活动中,着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文明、务实重干、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易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