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甩“穷帽子”要捧“聚宝盆”
——太行山村干部郭立华出资300多万元助乡亲建香菇村
20多年前,他背井离乡漂泊在外,是为了寻找一条脱贫之路;20多年后,他荣归故里,将自己经商积攒的300多万元拿出来建造香菇基地。3月12日,辉县市张村乡平岭村党支部书记郭立华对记者说,他当年的外出与如今的归来都是为了圆一个共同致富梦,不然光自己富了,睡觉也不踏实,吃饭也不香甜。
平岭村坐落在海拔1380多米的太行山上,是由分散的7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共300多口人。早些年,一些不甘受穷的小伙儿们纷纷外出打工,郭立华就是其中之一。
郭立华今年47岁。1988年,他高中毕业后去当了3年兵,后来转业回乡创业,先后做过仿古楼梯和塑钢门窗的生意。2013年年底,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面对村里一穷二白的落后现状,他发誓要带领父老乡亲趟出一条致富路,摘掉“省级贫困村”这顶帽子,并决心将“穷帽子”翻拆成“聚宝盆”。
2014年年初,郭立华在辉县常村镇看到当地农民靠种植香菇发家致富,他便想将这项技术引进村里。郭立华回村考虑成熟后,便召开村民大会说出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成。可这时,郭立华的家人却不同意了,原因是他们这么多年打拼的家底全拿出来不说,而且还得去信用社贷100万元,其风险太大。
2014年春,在家人的反对下,郭立华还是拿出了300多万元的全部家底,用来筹划香菇种植。他的行动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村委会主任张麦根也拿出家里10多万元的全部积蓄送到村里。村民一看村干部这回是铁了心要带他们致富,也纷纷拿出积蓄,集资了二三十万元。为了统一管理,同年9月,该村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村民致富的步伐与信念。平山头、建大棚、种香菇,从去年开春以来,郭立华是一日不得闲。他说:“有时候难为得真想大哭一场,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得咬紧牙关站直身板挺过来。”
目前,投资450万元的30个塑钢大棚已陆续建成,有的已投入使用。望着四处忙碌的村民,郭立华信心十足。“这是一场脱贫的赌注,只能赢不能输。”他说,等这30个香菇大棚赚钱了,他要再建30个大棚,还要对香菇进行深加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