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村民百万斤红薯滞销 引来购买爱心潮

2014-12-09 13:49:06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村民百万斤红薯滞销 引来购买爱心潮
本报全程参与 红薯销售完毕 

  □记者 张世彬
 
  11月30日,随着最后一车红薯销售一空, 封丘县曹岗镇官庄村村民陈旭民脸上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站在200亩刨挖一空的红薯地里,他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能踏踏实实地吃口饭了,百万斤滞销红薯全部卖完,挽回了经济损失。12月3日上午,陈旭民给本报送来锦旗说:“是《平原晚报》和社会爱心人士,帮我走出了困境,我此时的心情,千言万语难以表达!”
  10月8日下午,封丘县曹岗镇官庄村村民陈旭民找到本报求助说,这几天他可谓是喜忧参半,高兴的是,流转的200亩土地上,套种的红薯喜获丰收。但发愁的是,产出的百万斤红薯滞销,如果再过一二十天卖不掉,就要烂在地里,一年的辛苦打水漂了。希望本报能帮帮他,为这些红薯找到“婆家”。
  陈旭民说,去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流转了本村和附近村的200亩土地,准备搞规模化种植,“我本来是搞树莓生产的,这块地上最初种植的就是树莓,今年为了增加收入,充分利用土地,就在树莓之间套种了红薯。”陈旭民说。
让他没想到的是,今年种植的这些红薯喜获丰收,一亩地产出至少有5000斤,200亩地下来,就多达百万斤。这种结果令陈旭民很高兴,但高兴之余发愁的事儿也来了。本来去年他与一家粉条厂说好了,能收购他种植的红薯,但因为其他原因,厂里又不收购了。眼下正是红薯出土、出售的好时节,可一直无人问津,这让陈旭民很是无奈。
  ■不忘初衷 农民有困难积极行动
  10月9日上午,得知陈旭民的困境后,本报领导高度重视,随即派记者前往实地调查采访。“农民销售有困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要秉承个性晚报、责任大报、民生立报、服务兴报的办报理念,帮农民走出困境。”本报负责人表示。
  当日上午11时许,记者刘军旗赶到了封丘县曹岗镇官庄村。在官庄桥一侧,有一大片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土地,地里田垄整齐,红薯秧苗青青。陈旭民和家人站在红薯地里,一脸的无奈。百万斤红薯无人问津,是红薯的质量出现问题了吗?记者现场随机用铁锨挖了两棵,并用小刀削皮尝了尝,发现这里的红薯口感不错,不仅甘甜,而且比较脆。
  陈旭民所种植的红薯有3个品种,出芡率高,生吃比较甜,比较脆。其中有一个品种是水果红薯,适合火锅店用。“目前,红薯的零售价每斤0.8元至1元,如果有爱心人士帮一把,可以到地里采摘,三四角钱一斤就出售,而且自始至终绝对不会涨价。”陈旭民说。
  ■关注民生 本报吹响爱心集结号
  10月10日,本报以《流转200亩地 封丘农民喜收百万斤红薯也发愁》为题,率先报道了封丘县曹岗镇官庄村村民陈旭民种植的200亩红薯,产量百万斤,因为销路出现了问题,无人购买一事。此事见报后,为让陈旭民早日走出困境,本报上至领导下至采编人员,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同时向外传达消息。大家还自掏腰包,率先购买爱心红薯。
  10月13日上午,陈旭民给本报打来电话说:“现在每天都有好多人来购买红薯,日销量10吨,希望记者朋友来看看,报道一下这些爱心人士。同时感谢贵报和爱心人士,让我走出了困境,红薯有了销路。”
  当日,记者再次赶到曹岗镇官庄村陈旭民家的红薯地,现场看到一派繁忙的景象,在红薯地周围停满了各种车辆,有私家小轿车、大货车、电动三轮车、摩托车等。再看地里的男男女女,有在采挖红薯的,有在一边捡拾红薯的,欢歌笑语加上大家忙碌的身影,在陈旭民家的红薯地里形成一道和谐靓丽的风景。
  ■爱心行动 购爱心红薯帮农民走出困境
  现场陈旭民不停地忙碌着,一会儿给采挖红薯的人让烟,一会儿又给正在装车的人倒水,昔日一脸无奈的他,脸上洋溢着笑容。“有媒体和广大爱心人士的帮助,相信红薯不会烂在地里了。”陈旭民说,本报报道后,陆续有不少爱心人士,或打电话让人捎带或亲自开车前来购买。
  现场一位来自我市的张先生一边采挖红薯一边对记者说:“我们是看了《平原晚报》才知道这个消息的,今天和爱人来买一点,既帮助村民解决了实际问题,自己得了实惠,又献了爱心,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身体,真是一举多得。”
  “人家外省都来买爱心红薯,作为我们新乡市人,更应该来帮助老陈一把,不能看着这么好的红薯烂在地里,今天我是代表我们社区群众来的,要了5吨,回去大家分一下。”来自我市的李先生说,他们社区群众从本报上看到红薯滞销的情况后,大家组织起来,纷纷报名购买爱心红薯,今天派他作为代表来拉红薯。
  ■外地民众:购爱心红薯没有地域之分
  记者现场了解到,来购买爱心红薯的人不但有新乡市区的,还有不少县区的,就连郑州、濮阳、焦作、安阳等地的市民也纷纷开车赶来购买爱心红薯,最远的还有山东的爱心人士。从10月13日开始,爱心红薯销售达到了高潮,日销售量10吨。
  来自开封市通许县做红薯生意的曹先生,看到记者采访走过来说,他是从网上看到陈旭民红薯滞销的事情,和家人商议了一下,就开车过来了。“因为第一次来,路况不熟,所以开了个5吨的货车,来到现场一看,陈师傅的红薯品种不错,但今天只能装这么多了。”曹先生说,等他回去后,改天开个30吨的车来,多要点。
  10月19日,利用周末时间,郑州市20多名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陈旭民家的红薯地里。一下车,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开始刨起红薯,他们自采自挖,购买爱心红薯。一位张姓学生家长告诉记者:“虽然购买爱心红薯跑得有点远,但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意识,同时又让他们体验了劳动,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 红薯售罄 陈旭民脸上笑开了花
  在短短的几十天内,陈旭民栽种的200亩红薯,在本报的率先报道下,在本报采编人员及广大爱心人士的参与下,已全部销售一空。陈旭民通过本报向社会各界表达诚挚谢意:“经《平原晚报》报道后,这么多爱心人士帮我卖完了红薯,俺全家人从心里感激大家!我在这里向你们鞠躬!谢谢大家了!”
  12月1日上午,在空旷的田野上,在刨挖一空的红薯地里,陈旭民看着正在翻耕的田地,激动、感激的泪水再次从他脸上流了下来,“《平原晚报》不但帮我走出了困境,还多次请专家帮我分析红薯滞销的原因,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不靠科学,光凭经验,蛮干、瞎干不行……”陈旭民说。

责任编辑:

关于 心潮 红薯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