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一朝成为志愿者 终生难解公益情

2014-11-20 10:07:47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陈荣霞
    一朝成为志愿者,终生难解公益情!他虽然家庭贫寒,但不忘做公益事业,他就是先后担任新乡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团支部书记及全国高校社联委员会委员的新乡学院大四学生张琳。
    作为一名志愿者,张琳在学校组织爱心捐款几十余次,募得善款近20余万元;与他的志愿者团队一起共同建立了爱心服务基地8所,近4年来组织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280余次,参加了文化教育、公益机构服务、大型赛会服务、扶贫助困服务、环境保护等10个领域的20余个志愿服务公益实践项目。
    11月16日上午,记者在新乡学院见到了张琳。张琳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叔叔是植物人,奶奶又患有脑瘤,家境极度贫寒。为了完成大学学业,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利用寒暑假打工挣钱,以便减轻家里的负担。他说,从没有因为家庭困难而自卑过,并时刻提醒自己:虽然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把握命运,掌握未来。
    说起参加志愿者活动,他说,主要是受到了其他志愿者的影响。2011年9月,他刚来新乡学院报到,人生地不熟,正在发愁时,学校的几名志愿者热情地帮他拿行李,把他送进了宿舍,并带着他办理了一切入学手续。他很感激这些志愿者,在生活、学习就绪后,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社团。第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张琳和大家一起去敬老院为老年人服务,看到孤寡老人和他们在一起是那样开心,他认为做志愿者,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找到了人生价值。
    此后,他不断参加学校的各种志愿者服务,先后在红旗区爱心枫乐园、银河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组建两所敬老院爱心服务基地。组织志愿者每周六、周日赴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当他发现学校周边进城务工子女学习无人辅导时,就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组建“筑爱小屋”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利用晚上时间,对在校务工子女、教职工子女集中辅导功课。并在师资力量少、教学设备差、留守儿童和务工子女较多的学校义务支教。3年多的时间受益小学生达3700余人,发展专项支教大学生志愿者达260余人。“筑爱小屋”志愿服务项目,“星愿”义务支教服务项目分别获得了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在他的努力下,学院的公益活动实现了项目常态化、基地长期化、活动规范化。与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中原爱心商家联盟、市志愿者联合会等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把志愿服务活动辐射到周边地区。在他和其他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新乡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荣获了全国高校优秀社团;新乡市志愿服务突出贡献优秀组织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带头人,在风雨兼程的3年多时间里,他带领大家积极传承并践行着志愿者服务精神,向外界展示了大学生志愿者的良好形象。目前,新乡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正在发动全校师生为藏区小学募捐爱心物资,他把10余本文学名著、书包及部分衣物捐了出来。他说,大学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他很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用一至两年的时间,去做一辈子难以忘怀的事…
责任编辑:

关于 志愿者 公益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