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发展方向 明确发展目标
一个移民村的嬗变之路
□本报记者 贾智勇 实习生 刘豪
2011年6月30日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于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仓房、刘裴、马沟3个行政村的村民来说,却是个历史性的日子——这一天,他们作为丹江口库区移民集体搬迁到辉县市常村镇。家搬迁了,居住地变了,收入也提高了,人均年纯收入从搬迁前的3360元提高到如今的13600元,是什么原因使这个移民村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步入了发展致富的快车道,走在了全省移民系统“强村富民”活动的前列呢?为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走进移民村,映入记者眼帘的不仅仅是整洁的街道、漂亮的住宅,还有一座座香菇温室大棚……难道移民村致富的秘密是这些香菇温室大棚?答案在仓房村支部书记周学文那里得到了确认。
豫南搬来的贫困村
仓房村是搬迁到辉县市常村镇的第二批丹江口库区移民村,全村共112户410人,其中劳动力225人,党员14名。搬迁后,接受耕地432亩,生产用地于2011年12月15日全部分包到户。
“仓房村现在的村民分属淅川县仓房镇的仓房、刘裴、马沟3个行政村。我们原籍地处深山,三面环水,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信息闭塞,村里没有什么像样的集体企业,群众归属感也不强,有‘出门靠船、干活靠肩、牲口靠拴、吃饭靠天’之说,群众都是各顾各的,长期形成的生活陋习和‘等、靠、要’思想也随搬迁而来。”回想起刚刚搬迁到辉县市时的情景,周学文感触颇深。当时,虽然移民新村街道宽敞、房屋漂亮,但是村民刚迁来无事可做,大伙儿眼睛只盯着“问题”不放。新组建的村“两委”班子对这些听在耳里、急在心上,一时之间陷入迷茫,“出路在哪里?未来怎么办?”
得知这种状况,辉县市移民办和常村镇党委、政府在村民中开展了“知荣、知耻、知法、知德、知足、知恩”和“建设新家园,仓房想干点啥”的大讨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到新乡县刘庄、祥和新村,辉县市回龙村、孟坟村考察学习,请专家学者讲形势、讲政策、讲发展,让当地的先进村传经验、支高招、谋思路,从而弘扬了正气,凝聚了人心,奠定了干部群众“牢记要务、发展致富”的思想基础,把群众关注的焦点和智慧都凝聚到生产发展上,移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为找准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仓房村多次组织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考察山东大枣、新郑大枣、寿光蔬菜大棚、西安杨凌蔬菜大棚、长垣食用菌大棚、小冀食用菌大棚、南阳肉牛养殖基地等省内外高效农业生产开发示范区,学习先进经验,借鉴经营理念。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发展,必须发展,只有发展了才能落地、生根、开花”成了仓房村移民群众的共识。参观学习以后,和周学文一样,仓房人受到了很大启发。
种香菇走上致富路
“香菇销售价格相对稳定,市场前景看好。部分移民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传统经验。香菇培养周期短、见效快,与农忙时间刚好错开,可以实现打工挣钱与香菇增收两不误,又为移民增加了一条致富渠道。”经过认真讨论、集思广益,仓房村最终把发展香菇生产作为生产开发的突破口。
2011年,仓房村筹资260万元,全部用于香菇温室大棚建设。2011年的农历新年期间,仓房村的生产开发项目仍然在加班加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辛苦也罢,劳累也罢,以周学文书记为代表的仓房村干部,心中只有对仓房村未来的美好憧憬。2012年2月建成钢架结构大棚16座,共培育香菇14.5万袋。2012年10月,香菇开始采摘并上市销售。当年年底,香菇销售总产值46万元,实现利润27.6万元。
“俺们现在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俺们住着国家盖得小别墅,一年搞两个香菇温室大棚,就按最低一袋赚3块钱,两个大棚两万五千袋,一年利润就是七八万元。”村民黄国庆质朴的语言不仅是仓房村真实的生活感悟,更是对移民前后日子巨大反差的感慨。
“香菇的成功上市销售使村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打造香菇专业村的信心。”周学文笑着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仓房村共筹措资金900余万元,在已建成16座香菇温室大棚的基础上,扩建香菇生产小区,共建成香菇培养大棚74座,发展香菇培养专业户50多户。同时,仓房村按照“抱团发展、利益最大化”的思路,筹划组建了仓房村香菇生产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并在民政、工商部门注册备案。目前,香菇生产合作社发展社员47户。合作社对购种、购料、育菌、培养、销售等各个生产环节实行统一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提高了社员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收益。
仓房村移民的生产生活已经进入良性循环,但仓房人并不满足现状。在搞好香菇生产经营的同时,他们还准备在香菇产业链的延伸、香菇产品的深加工、香菇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上做文章,计划建造冷藏保鲜库,建造生产香菇酱、香菇素干肉、香菇素肉松等食品的加工厂,购置对产品进行分类分级包装和烘干的设备设施等等。
移民群众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移民自身也要发展,只有发展了才能在第二故乡长久生活下去。从豫南到豫北,仓房村的移民群众踏过山山水水,在辉县市不仅落了地,而且生根开花结果……
辉县市常村镇仓房村种香菇74个大棚,代料上长满香菇。据村干部介绍,1个大棚每年净利7万多元,每天都有外地客商前来求购。
图①农民在大棚内忙碌 图②筐筐香菇装车外运 本报记者 李汉收 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