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把俺扶上马 俺半价送戏惠农家 原阳演艺公司——
每年下基层演戏500场
演员在向农村传播高雅艺术,挤压低俗文化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收入也乘着深化改革的春风,增加了一倍多
□记者 翟京元 文/图
11月2日,天空湛蓝,艳阳高照,是一个久违的好天气。
原阳县靳堂乡宣化堡村,这天,曹家为逝去的九旬老人下葬。老人活到90多岁,在农村称为喜丧,按照传统,曹家要在村里唱三天大戏,这是最后一天。
能在家门口听到有着30多年历史的县豫剧团唱的大戏,村里的老人们早早就搬着板凳在台下等待——儿女们或出外打工,或忙于生意,被遗忘的老人们晒着暖阳,听着大戏,那是人生中最为惬意的事情了。
当日上午唱的是传统剧目《疯哑怨》,观众们新奇于演员华丽的服装,惊叹于武生敏捷的身手,更多的,是对剧情中主人公嫉妒、彷徨的唏嘘,对孝行和正义的感叹。于无形中,他们的心灵再一次得到震撼和洗礼。
观众们熟悉的是唱戏的场面和唱的剧目,不知道的是,由原班人马组成的原阳县豫剧团已经在两年前改了名字,变成了原阳县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演艺公司)。
“演一送一”撬动市场
宋战利在原阳县豫剧团当了12年团长,对于这两年原阳豫剧市场“突然”好起来,有些不可思议。
在2012年以前,原阳县豫剧团在整个原阳县全年演出不足50场,他们的演出主要在河北、山西,以及我市辉县、安阳林县一带,几乎全年在外,风餐露宿,过着类似吉普赛人的生活。
“本地一场戏最高1500元,外地可达到2500元,整个团三四十口人要吃要喝,不在外面找饭吃咋办?”宋战利说。
原来,在外地农村的传统会多,一个台口(唱戏机会)接一个台口,价格给的还高,而在原阳农村,草台班子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正规剧团的传统优秀剧目很难走进农村,不得已,原阳县豫剧团只得向外联系业务。
变化是从2012年8月份开始的,一场改革让原阳县豫剧团迎来了春天。这一年,原阳县政府对县豫剧团进行改革,县豫剧团改名为原阳县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每年由县政府购买200场戏,以后每年递增,直到第5年达到300场为止。
这个政策出台后,县政府解决了豫剧团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以后,则由县政府购买演出服务送给百姓,地域上只限原阳县。
在设计之初,原阳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对方案就有着更多想法,即县政府在购买这200场演出时,要真正实现惠民。由于这200场演出远远满足不了原阳县的市场需求,改革后仍要由市场中的购买单位进行购买,即只有你购买了演出,我才把政府购买的这场演出送给你,也就是俗话说的“演一送一”。
拿靳堂乡宣化堡村的曹家来说,过去演一场戏需要3000元,3天6场戏需要1.8万元,现在有了“演一送一”政策,曹家只需要出9000元就可以了。
“对于曹家来说省了一半的钱,对于剧团来说,收入一点没少。在原阳县就有唱不完的戏,剧团根本不用去外地演出。”谈及改革成果,原阳县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赵光岭这样总结。
文化惠民多方收益
过去,在原阳及很多农村,遇到婚丧嫁娶、寿诞添丁、升学参军等值得纪念或庆贺的事儿,一般请的是响器班、音乐队,还有不少来自外地的冒牌剧团,节目乱七八糟、内容庸俗低下,甚至还有封建迷信、跳脱衣舞等不健康的节目和内容,百姓反应强烈。但高雅和传统文化因市场低迷而没有饭吃 ,百姓需求和文化供应这一对矛盾似乎难以得到解决,原阳县的“演一送一”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例如,为了确保演出场次的落实,真正降低群众的看戏成本,监管部门制作了县“舞台艺术送农民”专用回执单,演出结束后,由演出所在地村委或演出组织部门确认盖章,经县文广局审核后,报县财政据实拨付演出费用。这样,既避免了人情演出,又大大增加了演艺公司的收入。
有一组数字可说明问题:2012年至2013年第一个年度,演艺公司落实政府购买演出场次200场,带动群众购买场次200场,加上县外演出场次近百场,共计演出近500场,较前些年的年平均演出场次增长了1倍,对当地群众的演出场次增长了4倍;第二个年度,落实政府购买场次225场,共计演出场次高达600场,演艺公司在当地的演出市场牢牢站稳了脚跟。
“2012年以前,演员人年均收入最高还拿不到1万元,现在能拿到2.5万元,收入翻了一番还多。”宋战利说。
现在,每天演出后,演员们可以住到县里的宿舍,再也不用车马劳顿了。另外,有了钱,演艺公司也有实力增加行头、更新设备了,自2012年8月份以来,公司投入10万余元新排了8部大型传统剧,丰富了演出内容,百姓更欢迎了。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原阳县两年来出现了佳福豫剧团、夕阳红豫剧团、北西豫剧团、西街豫剧团、南街豫剧团等26家民营剧团,他们同样活跃在原阳县的各个农村市场。原来,演艺公司虽然每年演到了400多场,但远远满足不了原阳县全年4000多场的需求。
优秀文化驱除了糟粕文化,传统文化演出在原阳的再次繁荣,让低俗文化没了市场,这也是原阳县豫剧团改革之初所没有想到的。
赵光岭从这次改革中总结到,政府以购买演出服务这一方式,使企业既享受到了政府政策,又激发了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现在,演艺公司职工以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投身节目编排、文艺演出,节目内容好了,演出质量高了,百姓享受到了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这既是“舞台艺术送农民”的实践,又可成其他地市剧团改制的借鉴,其生命力正借助黄河滩区的养分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