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一连丰”如何实现?
硬举措迎来好“丰”景
本报讯 (记者 焦亮)又是一年好“丰”景!当金色的麦浪变成金灿灿的麦粒,从收割机的仓口喷涌而出,那种喜悦,你懂的。这已经是我市小麦连续第11个年头夺取丰收了。市农业部门预产调查显示:今年全市434.2万亩小麦,亩产527.6公斤,比去年增产7.5公斤,增幅1.4%;总产22.91亿公斤,增幅2.3%。
“夺取丰收的秘诀,可以归纳为落实‘五项补贴’、实施‘三大行动’、决胜‘三大战役’、推广‘六大技术’。”市农业局调研员杨胜利告诉记者。
杨胜利介绍说,“五项补贴”把惠农政策落实到位,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精细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全市落实种粮直补8150.76万元,农资综合补贴42120.5万元,小麦良种补贴5581万元,一喷三防补助2155万元,农机补贴8082万元,“五项补贴”共计5.8亿元,亩均130元以上。
“三大行动”把基础保障落实到位。高标准粮田建设行动,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170.3万亩,为小麦抗灾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小麦高产创建行动,全市建成万亩方22个、高产乡镇55个、攻关田80块,亩产均达到600公斤以上,高产样板带动均衡增产;科技人员包村行动,实施农科教一体化战略,与驻新专家、教授建立技术会商机制,制订生产管理预案,千人包村、科技入户、技术到田。
“三大战役”把生产措施落实到位。第一个“战役”是抗旱种麦。麦播前久旱无雨,麦播时旱情严重,各地组织抗旱种麦,河灌、井灌、库灌一齐上,实现大面积足墒、适期播种。第二个“战役”是春季病害防控。针对小麦病害可能大范围流行的风险,农科教专家会商,科技人员田间指导,春季病害得到彻底控制。第三个“战役”是后期蚜虫防治。“五一”之后,展开防治蚜虫、预防干热风的后期攻坚战,打赢了蚜虫歼灭战,提高了千粒重。
“六大技术”把科技支撑落实到位。一是大面积小麦良种推广,发挥了良种的增产作用。二是深耕与秸秆还田配套技术,消除了以往秸秆还田土壤架空造成死苗的现象。三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麦田土壤基础养分均衡上升。四是机械化播种集成配套技术,保证大旱之年没有发生缺苗断垄现象。五是春季肥水后移应变水肥运筹技术,增强抗倒能力。六是病虫害防控技术,为丰产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