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驱车采摘“爱心杏”
爱心进山山果笑开颜
记者 李文奇
辉县市拍石头乡松贡水村房合龙老人“卖杏难”一事见报后, 两天来,正能量持续发酵,市民踊跃采摘“爱心杏”。5月29日,来自我市各县(市)、区的100多名群众,驾乘30多辆车,前往松贡水村购买“爱心杏”。
多家媒体前往采访
5月29日上午8时许,本报副总编辑许东利带着记者与和也公司新乡市场总经理刘冰等一行7人驱车赶往拍石头乡松贡水村。
在拍石头乡政府内,记者正欲前往松贡水村时,乡政府工作人员说:“《平原晚报》对拍石头乡松贡水村‘卖杏难’一事进行报道后,引起了多家省市级媒体的关注。今天,《大河报》、《东方今报》、新乡电视台、《今日辉县》、辉县电视台等省市级媒体随后就到,大家一起采访吧。”在采访现场,记者看到,各家媒体在采访间隙,纷纷拿出手机,现场为果农联系客户。
老房:“先买别家的吧”
松贡水村,800多口人的行政村,分布在狭长的深山里,山民们多依靠种植果树贴补日常开销。这两天,僻静的松贡水村热闹了许多。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么多车来村里,还真有点不适应。 同样家里种有杏树的村民谭九荣,心情很是愉悦,因为他家里种植的杏马上就要卖光了。
“先紧着村里其他家的杏买,俺家的杏不急。你们去老谭家吧,那就是他们家的杏树。”有着40年党龄的房合龙对前来村里摘杏的人们说,村里还有群众比他家困难,杏卖不出去很着急。
房合龙说,任何时候,困难面前,都要事先想着普通群众。
今年的杏不用愁了
在松贡水村,老房种山杏是最早的,他一家的山杏就有二三百株。老房种杏肯动脑子,种下的山杏一株株都进行了嫁接,产量比别人家的高。他家的杏林能产杏达6000斤。多年来,在他的带动下,村里有20余户群众种植果树。
往年,由于壮劳力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妇女留守,各家都缺乏劳动力,加上杏的保存周期短,许多农户家的杏都烂到了地里。前年,他骑着三轮车每天跑到离家30里的县城卖,也仅仅卖了2000斤,有3000多斤杏烂到了地里。
“这两天来的人特别多,我再也不愁杏卖不出去了。打声招呼后,他们就上山摘杏,摘回来一兜,不管3斤、5斤,丢下一二十块钱,也不让找钱,摆摆手就走了。招呼大家吃个饭吧,人家乐呵呵地说不用。”5月29日, 房合龙 对前来采访的《大河报》、《东方今报》等省市级媒体记者这样说。
交通拥堵爱心畅通
据了解, 当天我市共有100多名群众,分乘30多辆车,前往松贡水村采摘“爱心杏”。
由于通往松贡水村的山路只能容一辆车通过,车辆行驶速度很慢,道路一时显得有点拥堵。太阳火辣辣地挂在半空,炎热的天气让人感到胸闷气短,可大家前往松贡水村采摘“爱心杏”的热情丝毫不减。
来自中航集团的王保军也是采摘“爱心杏”大军中的一员。当天,他特意开车来到松贡水村,想就解决“卖杏难”一事和房合龙详谈。他说,看到《平原晚报》后,他觉得能帮助其采摘,或帮助销售,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常年联系,这样山民们今后也不用再发愁了。
来自辉县市区的李先生和10多名朋友开着车,专程来采摘“爱心杏”。“我们采摘的不是杏,而是一种快乐心情。”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觉得应该来帮助老房,为山村的群众分担一分忧愁。
爱心仍在不断升温
“想不到乡党委、政府能帮俺卖杏,更想不到能有这么多的爱心人士来帮助,这群众路线活动、‘德润新乡’建设搞得就是好。”昨天下午,看着以前无人问津的杏子如今成了“抢手货”,作为老党员的房合龙见到该乡党委书记张斌高兴得合不拢嘴。
拍石头乡团委书记鹿秀春介绍,从5月28日《平原晚报》报道后,他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两天来他共接了147个电话,这些电话来自全省各地,甚至还有深圳、兰州等地打过来的。这些电话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采购“爱心杏”。
目前,我市不但涌起了一股购买“爱心杏”的热潮,郑州、焦作、洛阳等周边市民知道后,也纷纷表示要献爱心。 昨天,郑州一名女士拨打拍石头乡的值班电话后,得知拍石头乡有所寄宿小学,就表示在六一期间,要来看望房合龙老人,还要送些礼物给学校的孩子们。豫商同盟负责人也打来电话,表示要安排人来辉县市帮助采摘“爱心杏”……
“自己玩尽兴了,也帮助了别人。” 市民路江云说,吃着亲手采摘的“爱心杏”,感觉格外香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