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惠民点亮“幸福新乡”

2014-03-11 12:46:16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文体惠民点亮“幸福新乡” 
 
2013年12月10日,我市演艺公司的55名文化志愿者来到卫辉市安都乡为村民送戏下乡。图为戏迷在观看豫剧《大祭桩》。 本报记者 王艺元 摄
 

□本报记者 赵新颜

实 习 生 穆雅雯

文体惠民,一场春风化雨、永续发展的悄然变革。

愉悦身心的艺术与强健筋骨的体育,如暖阳和雨露,在潜移默化中凝聚力量、在悄无声息中润泽心灵,为执着追求“幸福新乡”美好梦想的新乡人插上“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的飞翔双翼。

2013年,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又一关键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经党的十八大提出,便引起广泛共鸣。这一年,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新乡再次开启“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先进文化的血液在加速流动,带着文化与力量的给养从城市流向乡村,流向每一个需要的人。

家门口欣赏文艺演出

绿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宁静的生活……在许多城里人眼中,乡村象征着一个田园牧歌似的梦。但是当你真的在农村住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在城里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在农村可望而不可得。

曾几何时,文化生活的贫乏笼罩在牧野乡村的天空,困扰着农民朋友的精神生活。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牧野农民热切地期盼文化的滋养。

民心所向,行动方向。2013年,广袤牧野再次沐浴在“舞台艺术送农民”的春风春雨中,无数精彩的故事在村村落落上演……

仲春时节,春花满目。2013年5月的一天,记者走进凤泉区潞王坟乡李士屯村,闻听锣鼓声声、笑声阵阵,由市委宣传部定点扶贫队组织的“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拉开序幕。

听说要唱豫剧《状元媒》,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拥到戏场。开戏前一小时,戏场就坐得满满的,有些人干脆站在后面的三轮车上看戏。台上,演员全身心投入表演,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台下,观众们随着剧情发展,或喜或悲,如痴如醉。记者粗略算了一下,来的村民有数百人。

市豫剧团团长、市演艺公司总经理张新军介绍说,在李士屯的演出持续5天,先后有50名“文化志愿者”为村民演出10出传统豫剧。据该村村委会主任胡祥业介绍,李士屯村在解放前就有组班唱戏的传统,近几年,由于村里的“老戏骨”们都上了年纪,乡亲们已经很久没有过戏瘾了,“舞台艺术送农民”为他们送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没有绚丽的舞台背景,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化妆间,就连“吃住”都要自行解决,可演员们却毫无怨言。“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打动了我!无论走到哪儿,都能亮个满堂彩。”正如从艺数10年的市豫剧团“台柱子”万正红所言,老百姓源源不断的热情是演员们“将舞台艺术进行到底”的不竭动力。

2013年,计划122场,实际演出137场,超额15场,圆满实现“每个乡镇至少一场戏”。据市文广新局文艺科科长张清林介绍, 2012年、2013年均超额并高质量地完成了省里下达的“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任务。演出单位以市、县两级演艺公司为主体,市、县两级公司可分别获得或每场5000元和3000元的演出补贴。今年的演出补贴标准将高于往年。

不出村观看精彩影片

2013年,我市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5832场,观众达385万多人次。

“142支放映队奔走于2980个村庄,圆满完成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的任务。”市文广新局科技科科长郭伟坦言,为顺利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很多基层放映员面对的都是恶劣的交通条件。

今年52岁的电影放映员李海元是韩口村最受欢迎的人。每当他驾驶一辆破旧面包车驶过山弯时,总能引起孩子们的欢呼和老人们会心的笑。

韩口村位于辉县市黄水乡,海拔千余米,交通极为不便,全村仅数百口人。由于山高路远,每次去韩口,海元都要开两个小时的车。山路崎岖,他唯恐颠坏设备,总是小心翼翼地包裹着放映机。

夏夜里的小山村,静谧而美好。当乡亲们喜滋滋地观看喜剧片《小锅盖娶亲》时,70多岁的吴羊全大爷会给顾不上吃饭的海元端来一碗面条汤。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海元就为山村群众放电影,是一名地道的农村电影放映员。最红火时,一天放好几场,哪家生孩子、哪家添牛犊都要请他去。随着电视的普及,农村电影市场逐渐萎缩,李海元的放映机冷清了十几年。如今“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让他重操就业。“现在时兴数字电影,清晰度高。”说起农村电影的时代变迁,李海元颇为感慨:“几千人露天瞧一部电影的时光过去了,不过俺觉得乡亲们还是喜欢电影的,但口味变了,武打片不吃香了,反映农村生活的喜剧片最受欢迎。”

据郭伟介绍,根据农民喜好,市文广新局会及时调整放映内容,为保证覆盖率,采取放映员“分片包干”制,放映员每放一场电影可拿到约140元补贴。
    工作人员还可依托“流动放映监管平台”,随时查看放映状况。同时,建立全年放映台账,要求各放映队如实填写《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活动回执单》,并邀请省里的专家讲授放映技术,如今,我市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已实现全员持证上岗。

体育设施升级蝶变

与一些爱“宅”在家里打麻将、打游戏的年轻人不同,辉县市裴寨社区的裴海洋最喜爱的休闲方式,是沐浴着午后暖阳打上几场乒乓球。

他常去的健身广场是社区的体育示范区,示范区内有50多件健身器材,是裴寨人实现安居梦、就业梦后建起的又一处公共设施。社区办公室主任裴龙德告诉记者,示范区投资50万元,是新乡市统一规划建设的。社区的年轻人多在商业街或周边企业上班,他们对文化生活要求很高,示范区已成为他们健身的好去处。

和裴寨青年一样,“文化体育惠民工程”的阳光照进了越来越多的城镇乡村。

据市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科长胡焰平介绍, 2013年“文化体育惠民工程”推动我市群众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争取“雪炭工程”资金200万元建设封丘县全民健身训练馆;

投资58万元为各县(市)、区配置国民体质监测器材;

投资420万元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投资125万元实施“乡镇体育健身工程”;

投资285万元推进“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文体惠民,积累幸福,引领幸福。“文化体育惠民工程”缩小了城乡间的文化差距,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文体惠民,如同一座文化的灯塔,用文明之光照亮城乡,从根本上改变和提升着新乡人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责任编辑: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