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杨全鸿:行医46年 “挣”了40万元欠条

2013-05-27 09:46:08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乡网讯(记者 姬光环)他的家离诊所很近,说走就走,他一迈脚便扎进了病房;他的诊所离家却很远,说回去总是回不去,几步路有时候几个月他才能走完。干了近半个世纪的乡村医生,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那颗扎根乡村为民服务、为患者着想的心却从未改变。他看好了多少人的病谁也数不清,只知道,患者送给他的锦旗、牌匾堆满了诊所二楼的3间大屋,而如叠增的岁月般陪伴着他的,是一名又一名家境贫困的患者,病愈出院时打给他的多达40余万元的欠条。他的名字叫杨全鸿,他那个离家很近的诊所和离诊所很近的家,就相互守望在新乡县的杨屯村。
  为了报恩 他立志学医
  说起杨全鸿是如何当上村医走上行医这条道路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杨全鸿18岁那年,不幸患上了脓毒败血症,他在新乡县人民医院昏迷9天后才被抢救过来,医疗费花去了6000多元。6000多元,在当时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杨全鸿难住了,他头一次意识到了没钱看病的艰难和身为患者的无助。就在这个时候,院方看他家实在困难,就给他免掉了3000多元的医疗费。“这等于是救了我一命,我打心眼儿里感谢医院。同时,我也体会到了看病的不易,心想要是能在农村的诊所把更多的病都治好了,农民不是就不用花那么多的钱了吗?”从此以后,杨全鸿立志要当一名乡村医生,让乡亲们能看病、看好病、少花钱。
  1967年,高中毕业的杨全鸿没有去赶时尚的招工潮,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为了报恩,他依然踏上了学医之路。1969年,杨全鸿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杨全鸿知道,要想切实为村民解除病痛,真正实现自己为村民服务的志向,必须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为此,杨全鸿节衣缩食,挤出家中仅有的钱外出进修学习。1971年至1986年,杨全鸿先后在县、市多家医院及河南省精神病院等参加培训学习,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学有所成后,有人劝他离开农村到大医院发展,或者把诊所开到城里去。面对这些善意的规劝,杨全鸿丝毫不为所动,他说:“我哪里也不去,我是杨屯人,杨屯村的父老乡亲就是我的亲人,为了亲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我要在村里干一辈子乡村医生。”
  扎根农村 甘做“傻”村医
  “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 杨全鸿常常这样讲,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2010年7月的一天,延津县34岁的朱某,经人介绍来到杨全鸿的精神病专科接受治疗。杨全鸿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日夜守候在患者的身边,经过4个月的精心治疗护理,朱某痊愈了,他的家人露出了笑容。由于朱某家境贫寒,杨全鸿没有收取医药费。
  从事精神病的治疗是一项危险的工作,被病人袭击对杨全鸿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安阳市的一名患者前来看病时突然对着他的大腿扎了一刀;封丘县的一名患者曾经一拳把他打成了“熊猫眼”;濮阳市的一名患者把他诊所里的用具砸了个稀巴烂……对此,杨全鸿说:“既然选择了,我就不后悔。”
  杨全鸿对自己很吝啬,几年舍不得添一件新衣服,还时常穿着打着补丁的衣裤;但他对患者却很慷慨,经常因为患者家庭困难,少收甚至不收治疗费,欠条收了一沓又一沓,很多人因之称他为“傻”村医。对此,杨全鸿说:“别人都说我傻,其实我心里最清楚,不是病人不拿钱,而是他们实在没有钱。只要能给患者看好病,让他们全家幸福,我就知足了。如果说这样就是傻的话,我甘心做一名‘傻’村医。”
  “感谢亲人杨医师……经杨医师治疗已有好转,我们全家人感谢你。”“我家人有病多年,杨大夫治疗后,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幸福……”5月17日上午,在杨全鸿诊所办公室的桌案上,记者看到了刚刚病愈出院的内蒙古赤峰市患者刘某和当日出院的延津县患者张某写下的感谢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杨全鸿的感激之情。杨全鸿说:“我知道,这些欠条将来可能是些死账,但是,病人来了,能不给他看病吗?病看好了,有张欠条就妥了,啥时候能给再说吧……” 据粗略统计,今年5月份前半个月,杨全鸿收到的数额不等的欠条加在一起已有数千元。有时候,看到一些患者家境实在贫困,杨全鸿干脆欠条也不让打了,只当献爱心了。“他就是这么个人,你说他傻不傻,看病不要钱,还倒贴,忙不过来时他把我也拽过来帮忙,就连我那点儿退休金也快让他贴完了。”说起杨全鸿,老伴儿刘志琴苦笑着直摇头。
  46年来,杨全鸿把根深深地扎在了卫生所,扎在了杨屯村这一片土地上。“看到患者看好了病,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走了,我比什么都开心。行医几十年,不为别的,我图的就是个良心和患者的健康。”朴实真切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心声。
责任编辑:

关于 行医 挣了 40万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