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新颜
实 习 生 范振钰
新乡之新,在于常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新专利、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带来的将是新市场、新机遇、新成果和新提升。在自主创新的大潮中,企业接连腾空跃起,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政府全力保驾护航,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在科技的春天里,奏响悦耳动听的创新交响曲。
新乡,在豫北热土上演绎着一幕幕由创而新的华彩乐章。
借梯登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科技兴则城市兴,科技兴则实力强。
新乡,地处中原腹地,不具备能源、基础原材料的资源优势,欲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革故鼎新、自主创新、科技兴市”之路。
新乡市委、市政府深谙此理,始终坚持政策支撑、人才为本、产学研三者结合之路。
据记者了解,为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不同类型的技术研发机构,我市在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成果申报、专利申请等方面,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撑体系。同时,逐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金”、“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等专项资金,初步形成了覆盖各环节的财政扶持体系。
我市始终把科技人才工作摆在研发中心建设的首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注重发挥驻新高校、科研机构人才作用,大力吸引院士、博士、学科带头人、留学归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来新工作,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使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先后突破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科研攻关项目,并获得省科技创新人才资金支持。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市还将采取“政府搭台,企业、科研机构唱戏”的形式,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不同规模的产学研交流会,为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搭建平台。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企业研发中心395家,全市60%以上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
记者从今年我市“两会”上获悉,我市将进一步完善校市合作机制,利用高校科技优势加强协同创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支持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项目支撑,走自主创新之路
潮平两岸阔,月涌大江流。我市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突破口,谱写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壮丽凯歌!
截至目前,我市共承担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7项,其中独立承担13项,联合承担子课题4项,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49项,累计投入科技经费4874万元。项目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现代农业等领域,有效解决了制约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在促进全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记者了解,我市立足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开发先进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新麦26优质强筋小麦选育及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精密铜管四辊旋轧和四联拉装备及关键技术”获得8项专利授权,项目实施使我国铜管生产工艺与装备水平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流感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重大项目相继研发成功奠定了我省在生物血液制品领域的优势地位……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构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坚实载体。据了解,我市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涌现出了华兰、金龙、科隆、高远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55家,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与郑州一桥之隔的平原新区成为全省重点打造扶持的产业集聚区,已吸引了河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河南省科技厅下属30余家科研单位的试验基地落户于此,将来有望打造成“中原硅谷”。
我市还将继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在生物医药、煤化工、新型电池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提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水平,专利申报量保持在2000件以上。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今年我市“两会”上传出科技创新喜讯。推崇首创精神,创新求进,积极深化各项改革,努力破解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新征程中,广大科技人员必将交出支撑引领的新答卷。
变则恒通,尊新必兴。新是一轮初升的朝阳,带来光明,充满希望;新是浩荡奔涌的江河,东流到海,势不可挡;新是消解冰雪的春天,万物竞发,蓬勃向上。
科技创新,必然推动新乡这座美丽的城市强劲崛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