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王俊本 史稼轩 李虎成
长篇通讯《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与追求》(详见2012年11月27日《河南日报》),介绍了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的事迹后,在全省产生了极大影响,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共鸣。
在无数的赞扬声中,人们不禁要问:范海涛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坚守的共产党人的纯洁党性怎样炼成?他身上焕发出的人生正能量如何产生?
今天,让我们沿着范海涛的成长足迹,走进这位党的基层工作者几十年来的日常生活,通过对他成长环境、成长道路的回顾与探寻,力图对这位普通共产党员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怎样形成作出回答。
范海涛出生在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世家,父亲范清荣、母亲顾族荣,先后在南李庄村任党支部书记。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生活折磨的范家老两口儿,新中国成立后发誓跟共产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一辈子。他们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范海涛心灵里播撒下了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种子
范海涛出生在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世家。父亲范清荣、母亲顾族荣,曾先后在南李庄村任党支部书记。
1937年出生在南李庄村的范清荣,3岁失去了母亲,他从小就跟着父亲逃荒要饭。灾荒年间,哥哥在逃荒路上被卖,弟弟送给了别人,他也差点儿被卖掉。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折磨,范清荣发誓要跟共产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1957年,组织决定范清荣从乡团委书记岗位回到他的家乡南李庄村任党支部书记。
范清荣回到村里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挽起裤腿,跳进刺骨的陈堡排水河,和村民们一起疏通泄洪道。整整一个冬天,范清荣吃住在工地;一个冬天的苦干实干拼命干,范清荣和村民们一道把一条几十年的洪涝害河,驯服成了造福南李庄村的“幸福水渠”。
干在大伙儿前,享受在大伙儿后。范清荣的村党支部书记就是这样当的。
在海涛的童年记忆中,父亲作为村干部,每天早出晚归,一身土一脚泥,忙得不可开交,根本顾不上这个家。那时,村里家家生活都很困难。但无论生活再苦再难,父亲从来不允许因为自己是村干部而沾集体一星点儿光。
海涛记得,父亲在村里当党支部书记好多年了,他们家一直都没有自己的房子。全家人挤住在一间租来的破房子里,而且总是一两年就得搬一次家。
记得有一次,海涛和街坊的娃子“格气”,那娃子瞪着大眼珠对海涛说:“你家有啥成色,你爸干着支书呢,自家连个房都没有,你还给我能啥?”
那娃的一句话把海涛噎住了!
他扭头一溜烟跑回家,生气地对父亲说:“你当支书,连个房都盖不上,让我在人前站都站不住!”
父亲看着眼前“小大人”一样的海涛,把他拉到怀里,摸着他的头问:“海涛,谁给你说的,当支书就一定得有自己的房?谁给你说的,当支书就得比别人住得更好?咱当的是共产党的干部,给共产党当干部,不能想着沾光,一点一滴这样的念头都不能有!”
“不能沾光”!那一天那一刻,海涛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烙下了这四个字。
“不能沾光”!范清荣在党支部书记的任上,一直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做给年幼的海涛兄弟姐妹看。
干活,脏活、累活、挣工分少的活,范清荣总是让自己家的人往前面站;
分东西,不管是分一把菜叶,还是玉米、红薯,范清荣都是紧着别人家先挑,最后才拿自己那一份。
那一年农村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让每个干部都过“四清四不清”的关。
范清荣思来想去,愣是找不出啥时候、啥事上沾过集体一点光。
发动乡亲帮他找,乡亲们也找不出任何问题。
最后,还是范清荣自己想起来了:
他家租住的房子,对面是村里的木匠铺,木匠铺里锯末、刨花、木屑满地都是。他家煤火灭了,经常去木匠铺抓一把柴火做引材。
一次,两次,天长日久,这不也是侵占集体的利益吗?
范清荣算下来,这些日子用集体的柴火,能折合10元钱。他硬是一分不少地把这笔钱交到了集体的账上。
范清荣在党支部书记的任上,带领南李庄村创造了辉县史上两个第一:第一个建成村办造纸厂,第一个组装、使用汽车,为南李庄村振兴集体经济开了个好头。
范清荣调至孟庄镇工作后,他的妻子顾族荣接任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她又继续带领南李庄村民,创办多家村办企业,为村民们过上富裕生活奔波不止……
从父母身上,海涛从小看到的都是当干部怎样为群众服务、怎样为群众谋利益的事儿,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一丁点儿为自己打算的影子。
父亲告诉他:“共产党是为群众服务的,共产党的干部就要把为群众做事放在心上!”
母亲对他说:“不把大伙儿的事搁在心上,大伙儿的心里头就不会有你的位置!”
海涛小小年纪就牢牢记住了父母的嘱咐。
范海涛小时候是村里出名的听话孩子,在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到工厂干活累的得了一场大病都没叫半声苦,当公安他是个兢兢业业的称职警察,做企业他成了工友们敬重依靠的主心骨……他一路走来,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口都严于律己,没有走歪过半个脚印
范海涛1964年7月出生,从小就是个听话孩子。
海涛的母亲回忆儿子童年,有些心酸:“我跟他爸那时候年轻,一门心思干工作,他们弟兄几个都是自己管自己。海涛小时候特别听话,最让我省心。有一回他生病,见我们忙,就自己忍着一直不吭声……这会儿想起来还觉得心疼。”
村里的老人们说起海涛,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村民连印山的母亲90多岁了,一提起海涛就夸:“这孩儿从小就听话、孝顺,不论啥时候瞧见我,不喊大娘不说话,俺村的老人们都很喜欢他。”
海涛的小学老师王小英说起他小时候的事儿,第一句话就是:“这孩儿认真、用功,每天布置的作业都一丝不苟地完成,遇到不懂的问题,非弄懂不中。小学几年他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上中学了,学校学农学工、拾粪积肥种西瓜,样样都干。老师王焕说,海涛拾粪最扑身啦,用工具不利索,他就下手去抓。同学、老师都记得,每个学期下来,海涛积的那个粪堆总是班里最大的一个。
后来海涛参加工作到了辉县水泥厂,在厂里做工的日子里,他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直到有一天上班时吐血了,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肺结核,住了整整5个月医院。母亲给他拆洗棉衣,发现棉袄上积了一层厚厚的汗渍物,里面的棉絮都结成了硬饼,母亲忍不住哭了:“孩儿在厂里都是咋干的啊?”“咋干的?掏力干呗。”“掏力干也不能不要命啊?”“看妈说的,干活不掏力,那还叫干活?”
从水泥厂出来,海涛又到辉县市教师进修学校读了2年书,后进入公安局巡警大队工作。穿上警服,奔波在110平台上,海涛把为群众服务看作实现自己价值的最佳途径:老人突发疾病、孩子走失、钥匙忘到屋里进不去门……形形色色的大事小事海涛都充满激情地去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在110的岗位上,海涛荣获4次嘉奖,荣立4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还被评为新乡市优秀公务员、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而且从一名普通的公安干警,成长为巡警大队长,带出了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队伍。
从巡警大队调任孟电集团总经理时,范海涛开始想不通:他在110这个岗位上每天都体会到为群众服务的快乐,享受着为群众服务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让他离开这个直接和群众交流直接为群众做事的岗位,他还真的舍不得。是组织上三番五次动员、做工作,才终于把他说动。
在孟电,他顶着压力,从率先“砍掉”三条小立窑、主动“爆破”8 台小火电,到建成全市第一条干法水泥生产线和全省首家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再到投资26亿元建成2台30万千瓦热电机组,他完成了孟电集团漂亮的二次腾飞。
从小到大,从学校到社会,范海涛一路走来,在人生的每一个关节口上,在人生的每一段岁月里,他都严于律己、恪尽职守,走出了一行端端正正的足迹。人生的旅途上,他从来没有走歪过半个脚印。
新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共和国劳动模范、先进典型层出不穷的地方。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名动神州、几十年始终红旗不倒的全国先进典型史来贺到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这些享誉神州的英模生活的这片田野,无疑是范海涛成长的良田沃土;这些矗立在身边的英模,无疑是鞭策范海涛奋然前行的不竭动力
新乡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
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郑永和、张荣锁、耿瑞先、裴春亮、梁修昌、许福卿……这一串闪光的名字,宛如颗颗明珠,照耀、温暖、激励着古老而又年轻的牧野大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范海涛生活在这片先进群体竞相成长的土地上,耳濡目染,日月熏陶,见贤思齐的愿望和追求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强烈、越发茁壮。
他去刘庄参观,回来后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记下这样几句话:“立党为公的人,历史会记住他;执政为民的人,老百姓会感念他;无私奉献的人,时代会拥抱他!照着史来贺这样的前辈样子去做人,活的才有意义,活的才有滋味!”
海涛至今仍然对史来贺高山景仰,心向往之——
他说,在刘庄,让他过目不忘的是一个宏大的画面:在发展空间广阔的中国农村现代化大棋盘上,史来贺坐乡下而观天下,四面来风,八方汇涌,却始终以昂扬的姿态,为刘庄这艘巨轮掌舵,让刘庄蹚出了一条依靠集体、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他说,在刘庄,让他铭刻于心的是一个高亢洪亮的声音,那是史来贺说了一辈子的那句话:“如果农民一直过不上幸福生活,那就是咱共产党员没本事!”
他说,在刘庄,最让他动容的是,一个大娘拉着他的手,郑重地对他说的话:“在咱村,是集体致富,不漏一家。全村每户人家,老史谁也不让过不去。谁家日子不能过了,他都过去拉一把,特别是对困难户,格外看得重!”
史来贺去世已久,但他的声音始终在海涛耳边回荡,像是在对海涛的谆谆教导:“个人富了,大多数人还穷,吃饭不香,躺在床上也睡不好觉呀。集体搞好了,群众富了,个人也就富在其中了。”
这一切,海涛看见了,海涛听见了,海涛记住了……
海涛已然把刘庄道路、把史来贺精神化作了自己的血肉,熔铸在了自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之中。
“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也是范海涛景仰、学习的模范。吴金印和海涛的父亲范清荣是知心好友。两位老人常常聚在一起谈时事、论国事。海涛时有机会侍候在侧,也从中汲取了不少思想营养:理想和抱负,追求与志向,就在这样的如琢如磨中悄然成形!
在海涛的成长过程中,新乡先进群体的榜样力量是不容置疑的。而他的父亲、全国劳模范清荣对他的影响又非同寻常。父亲是他思想形成的启蒙老师,是新乡先进群体中对他影响最大、用力最深的人物之一。
海涛于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的父亲范清荣于2000年就获此荣誉。时隔10年,父子两人同为“全国劳模”。
这样的父子劳模,据说在全国只有13对。海涛这样说:“如果说我承担了一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为群众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因而得到群众满意、社会赞许、党和政府认可,获得许多殊荣的话,那么,毫无疑问,我是站在了父辈的肩膀上才得以如此,是一大批充满了社会理想的前辈们的影响和教育使我得以如此!”
毋庸置疑,范海涛是新乡先进群体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棵参天大树,他既是新乡先进群体的后来者,同时又是新时期新乡先进群体的引领者。
对共产党无比深沉的爱,对党的事业无比的忠诚之心,让范海涛在内心深处常怀忧患意识:目睹社会上一些疏离党群关系的腐败现象、不良风气,他常常寝食难安、忧心如焚,他在竭尽全力,为党的形象、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范海涛说,出污泥而不染,虽千万人吾往矣,共产党员就是要有这样的担当
认识海涛的人都说,海涛身上充满了正气、正能量。和海涛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告诉你,海涛这人是个不服邪、不搞歪门邪道的人!海涛的一身正气从哪里来?海涛身上的正能量是怎样产生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问海涛。
海涛在久久的沉默之后说:“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导致干群关系对立、党和政府公信力丧失,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啊!”
海涛说,长此以往,将会动摇民众的信心,动摇我党执政的根本,将会丧失我党执政的最大优势,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群众优势”。
海涛坦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理应出污泥而不染,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敢地站出来有所担当!
海涛对党对国家常怀忧患意识,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使他对一切不正之风、歪门邪道的东西深恶痛绝。
孟电在经营中曾遇到这样一件事:
那一年,他们参与一项竞拍活动,竞拍的头天晚上,同时投标的另外三家公司负责人约好,一起找到范海涛,给他开价:“范总,咱们都是同行,明人不说暗话,你给我们每家400万元,明天我们不和你竞争,让你们以最低价拿下。这对大家都有好处,你看咋样?”
海涛正色回答:“这个交易我不做。这个钱你们也别想从我这里拿!做人做事都有原则,你们还是好自为之吧!”
结果,竞拍现场另3家哄抬价格、恶意竞争,孟电最终拿下这个项目,和起价相比多出了3000万元。
一些人想不通,给别人1000多万元,自己就可以少拿3000万元,何乐而不为?
海涛却说:“账不能这样算,多出了3000万,从企业经营上看似乎是亏了,但从抵制不正之风、抵制社会上的腐败堕落现象而言,这钱出的值!同不良现象做斗争,是共产党员的义务、共产党员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范海涛就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的箴言高高悬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
亡党亡国之警示,让人不寒而栗。海涛身上的一身正气、海涛身上洋溢的正能量,正是源于他对这种危机的清醒认知,源于他对共产党、对我们这个国家无比深沉的爱,源于他对党的事业无比的忠诚之心。
他的内心深处永远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作为企业之主,他要对数千名员工的生活前途操劳奔波;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要为1000多名村民的长远发展深谋远虑。范海涛就在这样日常平凡的事务中、在一次次利益的抉择权衡中自觉地去锤炼党性
一个共产党员纯洁的党性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范海涛的回答是:把每一天面临的每一件事情认认真真做好,做的合乎良心,合乎党心,合乎民心,如此也就离“纯洁”不远了。
2010年,决定爆破拆除孟电人20年心血建成的8台小火电机组时,海涛的压力非同寻常的大。
他知道,机组爆破之后,万一新项目批不下来,企业就真的起不来了。真走到那一步,他就是孟电的罪人;是他把父辈创下的基业付之一炬,他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败家子”。
不是没有想起过“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格言。
按说,为自己计,退后一步,保持现状,是最保险最省事最安然的一条路径。
但,国家的减排节能大计呢?辉县的人居环境改善呢?孟电的长远发展呢?
抉择与权衡,考的是一个人的胸怀,考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
这样的考试对海涛而言,几乎无处不在,每天都有。
17.5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爆破拆除后,1000多工人怎么办?
海涛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和别的发电企业一样,停发工资让工人回家,要么把工人养起来……
海涛最后的决定是:无论如何,不让一个工人下岗!
他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向大家做出庄重承诺:企业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员工,将对所有员工进行内部分流安置,电厂停产期间一切工资、福利照发。
他说,无论企业怎样困难,都不能把员工推向社会!
不把员工推向社会,企业的负担的确重了,但多承担了一分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多尽了一份心,海涛觉得这样做值得!
纯洁的党性靠高度自觉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完善锤炼而成:
孟电上2台30万千瓦新发电机组,国家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上脱硝设备,可孟电主动上了,光是这一个项目环保设备就投资2亿多元。
海涛每年都要请国税、地税的专业人员到孟电来查账,他怕自己的财会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对国家的税务政策理解有偏差,造成漏缴。
给南李庄351户村民盖“叠加别墅”时,许多人都觉得,海涛总该把门面房留下来作为企业的经营收入吧。没有,海涛把所有的门面房都交给了村里,收入都归村集体。
盖“叠加别墅”腾出来的土地,许多人都以为海涛总该拿出来搞商业开发,为企业谋点利益吧。这样做也符合当地的农村改造政策。海涛依然没有那样做,他投资3000万元,在这些腾出来的土地上建了一个建材市场,摊位租金全部归村集体,让村民享用。
海涛还计划在建材城的对面投资建设一个物流中心,一个农贸中心,他的心愿是让南李庄村的村民世世代代都能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2008年,范海涛被评为“感动中原十大人物”时,评委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为了碧水蓝天,他将10多亿资产付之一炬;为了家乡繁荣,他频施援手帮扶父老乡亲。牺牲自身巨额利益造福乡梓,范海涛,用行动诠释了民营企业的舍与得、民营企业家的责任与良心。
舍与得,每个人每一天都会面临这样的考题;围绕“舍与得”这个似乎人人熟悉,却又难以参悟透彻的命题,范海涛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答案: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共产党人舍去的是小我,得到的是大我;舍去的是一己私利,得到的是大众福祉。
范海涛在一次又一次“舍与得”的答卷上,告诉了我们一个共产党员纯洁的党性怎样炼成!
(原载1月8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