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两转变
——我市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系列报道之七
新乡县刘庄村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社区差。 本报记者 高志勇 摄
大河新乡网讯(记者 赵新颜)“生活在花园,上班在工厂,下班在社区,休闲在广场,看病有医保,贫困有低保……我们既享有农民待遇,又过着市民生活。”这是一位农民基层干部——牧野区曲里村党支部书记尚春刚的肺腑之言。
正如这位基层干部所言,耕耘在牧野大地的农民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已悄然发生改变。他们不再墨守成规,他们不再重复着祖辈昨天的故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正激发着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他们将在这悄然改变中,重生为“新农村中的新农民”。
上班更近了 挣钱更多了
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社区是我市首批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崔增连是全镇首批响应政策、放弃原宅基地到新社区建房的农民之一。
全国及省、市媒体争相报道崔增连的幸福生活。崔增连说:“现在和城里人生活没有什么两样,家人就在附近的产业集聚区上班,我跑着运输……”
家住新社区,上班在厂区。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新乡农民改变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产方式,而崔增连仅是 “就业不离土、安居不离乡”新农民的一个缩影。
“儿子在机械厂上班,走几步路就到了,每月还能挣2500多块钱!”家住卫辉市孙杏村镇汲城社区的巩玉周老汉告诉记者。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图的是安稳。说实话,起初不想折腾房子了,可没想到入住新社区后,儿子上班、孙子上幼儿园连社区的门都不用出,他的晚年生活因此更加安稳、舒适了。
负责汲城社区建设的孙杏村镇干部董文军介绍说,汲城社区南临新乡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107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越,是我市52个示范社区之一。 在规划建设汲城社区的同时,规划了以饲料机械加工、养殖设备加工、饲料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孙杏村镇产业园区西部产业区。目前,有各类民营企业40家,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2家,直接带动本社区及周边村群众就业。汲城社区还有50%的农户建有蔬菜大棚,仅蔬菜种植一项直接促进农民增收300多万元。董文军告诉记者,入住汲城社区的农民不愁找不到工作,产业区的企业常年招工,还吸引了不少外村村民前来就业。一到蔬菜收获季节,邻村就有专人三五成群地来帮汲城社区的农民收割。
“再也不用外出打零工了,不出社区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入住辉县市常村镇常春社区的农民马小察告诉记者,今年他43岁了,入住社区前一直过着漂泊的打工生活,是党和政府,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给了他和全家人稳定的生活。据社区负责人介绍,社区周围就是农民创业园,园内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已有2500余名青壮年劳动力在此就业。社区还借助一家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打造了集休闲、观光、娱乐、度假为一体的采摘园,解决了部分妇女的就业问题。
记者了解到,我市在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坚持把培育产业支撑、帮助农民就业作为前提。目前,我市27个产业集聚区辐射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行政村,吸纳农村劳动力近50万人。
环境更优雅 生活更方便
走进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社区,高层楼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两边是鲜花绿草,中间有喷泉汩汩,不远处是中心广场。
今年64岁的老党员赵兴安,入住南李庄社区后担负起了“看大门”的职责。说起社区和旧村的差别,赵兴安滔滔不绝。以前一家人挤在小刘庄的瓦房里,逢雨就漏,一出门全是泥糊糊的土路,车子进不去也出不来。多年来,他和老伴儿起早贪黑,靠着卖菜积攒了几万块钱,一门心思想盖新房。真没想到不用自己跑前跑后盖新房,就能住上这么好的社区。
赵兴安告诉记者,如今他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去卖菜了,每年光土地流转分红就有6000元,家里省下的钱正好能买一辆车。
说起新社区的好处,村民关玉珍的幸福溢于言表。她自豪地说,住在旧村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家家户户忙种菜,牛粪、猪粪、鸡粪满街堆,房子又小又低又潮湿,大儿子和大儿媳结婚多年还得在外租房。而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不用卖菜的她整天穿得干干净净的,社区的卫生有人打扫,就连年轻人找对象都是咱睁大眼睛挑人家。
“做饭也省事多了,天燃气一打开,火候能大能小,蒸大米,炒俩菜,半个小时就好了,可不像以前,半天烧不着煤球,弄得厨房黑乎乎的!”关玉珍说,她觉得南李庄村的生活“胜似城里人”。
“家家有空调,家家有厕所,乘凉、如厕不用往外跑,土路变成水泥路,下雨不用穿胶鞋……”今年73岁的牧野区曲韩社区农民孔庆夏如此形容入住新社区的生活。他说,不仅生活方便了,儿子还可以在附近工地上打零工,孙女上学也不用往城里送,头疼脑热有社区诊所。
文化更丰富 心情更舒畅
夏日清晨,家住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社区的张老太手扶拐杖,出了别墅。社区里绿意浓浓,空气格外新鲜,张老太来到热闹的社区文化广场,与同村的老人有说有笑。
张老太名叫张申凤,她随儿子张有动住在社区10排2号别墅。张有动告诉记者,别看老人现在乐呵呵的,可当初她说啥都不来。2009年春节,张有动一家住进了“小洋楼”,唯一让他发愁的是,老娘无论如何也不肯搬来同住。老娘说,“在王连屯住了一辈子,怕到新地方住不惯。”春节一过,张有动哄着老娘住了10 天,谁知老娘竟不愿回王连屯了。
当记者问老人社区到底怎么好?今年91岁高龄的老人笑得格外开心:“家里地方宽敞,院里有人陪俺说笑话,心情好能长寿!”
今年68岁的牧野区曲韩社区农民尚家玉告诉记者,以前的旧村根本没有文化活动场地。入住新社区后,他每晚都要到广场上看大伙儿扭秧歌。
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社区农民关玉珍正积极地参与社区文艺队的筹备工作。她对记者说:“从前整天忙着做饭、看孩子,现在生活可丰富了,我加入了社区跳舞队,还要成立鼓队。”
牧野大地生机盎然,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恰逢其时,时运而昌。一个生气勃勃的群体——农民,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与城里人生活渐行渐近,古老的牧野大地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