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彰显组织力量——新乡抗洪抢险启示录之八

2021-08-31 10:14:32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翟京元
 
灾后重建,一个都不能少。
 
8月4日,洪水逐渐退去,在振中街小学安置点,卫辉市上乐村镇宋村村民魏培祥心急火燎,他十分担心家里的房屋安全。此时,村里无水无电,路上到处是翻倒的树木,40多公里的路,他根本无法回去。
 
宋村属于行洪区,卫辉市第一次泄洪的柳围坡蓄滞洪区,就在该村南300米处。泄洪后,宋村3016名群众全体撤离,全村近5000亩庄稼绝收。
 
群众遇到的难题就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就在当天,市委组织部发出通知,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在全市成立58支工作队,帮助卫辉市58个受灾严重村加快灾后重建。其中,市市场监管局对口帮扶上乐村镇宋村。
 
8月6日,市市场监管局工作队赶赴宋村。一路所见,工作队队员深感任务艰巨:农田里一片汪洋,腐朽的气味扑面而来;路上树木、线杆翻倒无数,导航屡屡出错;街道上的淤泥堆起垃圾山,这里好像刚刚经历了一次浩劫。
 
“行动要快,帮助要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队队长马长杰带领党员突击队,第一时间赶赴宋村,第一时间开展行动。就在8月6日这天,市委组织部工作队来到顿坊店乡黄土岗村,市委宣传部工作队来到城郊乡吴坡村,市财政局工作队来到城郊乡北关村,市住建局工作队来到顿坊店乡下马营村,市商务局工作队来到上乐村镇西板桥村……全市58支工作队应“汛”而动,闻令而行,全部来到结对帮扶村开展工作。
 
进村后,首要任务是清运垃圾。工作队队员顶着烈日,不惧蚊虫叮咬,在铲车和推土机的帮助下,成吨的垃圾被清运出去。垃圾清运紧张进行,防疫消杀同步开展,大家连续作战,不眠不休,为的就是让群众在回迁时能具备基本的出行条件。
 
来自“河南省加快灾后重建”系列新乡专场新闻发布会的消息显示,截至目前,卫辉市58个帮扶村全部通水通电,村民全部回迁,垃圾集中清理清运全部完成,村内积水全部消除,田间积水已于8月13日基本排完,群众生产生活稳步恢复。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在城郊乡吴坡村,市委宣传部工作队在完成村内垃圾清理、防疫消杀任务后,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抽排农田积水、排查危房、发放生活物资、疫情防控等工作中。
 
吴坡村受淹后,井水受到污染,工作队协调到饮用水后,发现群众生活缺少盛水的器皿,就专门协调购买了一批带盖子的水桶;养牛户张德宇的十几头牛马上就要断炊了,工作队从平原示范区协调来10吨草料;刚刚回村的群众缺少被子,工作队迅速从市红十字协调200条“暖心被”。
 
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是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的准则,更是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的初衷所在。8月初,顿坊店乡黄庄村群众回迁,路通了,水有了,但周边商贸还没有完全启动。群众想做顿大米饭改换下口味,没想到,当天下午,工作队就拉来5000斤大米。农田积水严重影响复耕,工作队协调工程机械,和村民一起抽排积水,疏浚排水渠,解决群众所需。 
 
紧邻黄庄村的闫屯村,部分农田积水消退干涸后,市税务局工作队积极协调绿豆种子,及时补种,力图减少损失。村里的上百亩桃林受灾后,工作队及时联系农业农村局,确定补栽树种和补栽时机。
 
连日来,我市组织70多名农技专家对卫辉市的群众提供技术指导,对具备改种补种条件的绝收地块,改种符合时令、生长期适合的绿豆、短季节蔬菜等。截至目前,已改种补种6.1万亩。
 
群众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疫情防控丝毫不松懈,复工复产同步进行。我市在防汛救灾的特别时期成立58支工作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党组织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党员冲在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凡工作队所到村庄,都能看到飘扬的党旗。
 
灾后重建进行到下半场,58支工作队工作重心也转移到帮建党支部、帮建基层党员队伍上,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卫辉市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与此同时,卫辉市也成立工作专班分片帮扶商贸企业复工复产,全市正在开展的“万人助万企”行动深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全市各类学校做好开学准备工作,无不彰显着组织力量,无不体现着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最大初心。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