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新乡系列报道之二十三】常中求变路自宽

2021-06-25 18:57:33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翟京元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事物恒变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哲学是实践的反映,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变”也必须成为一种基本思想。近日,记者在延津县采访中发现,正是有了“变”的思想,产业才找准方向,乡风才实现和谐。
延津县王楼镇任庄村,是个仅有780口人的小村。早些年,村里有100来亩蔬菜大棚,由个体自主经营,到了销售季节,大家互相压低价格,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挣不到啥钱。后来,村里成立利民商贸公司,统一指导种植,统一对外销售,这样一来,农民只操心管理好大棚,最后还能卖个好价钱,收益比以前明显增加。
“新乡医学院一直对我村帮扶,对蔬菜销售起了大作用。”任庄村党支部书记任贺胜说,遇上销售淡季,帮扶单位新乡医学院就会发动爱心购买,或者直供食堂,农民的收益稳定了,集体收入也有了保证。
此外,村里还积极转变思想,寻找高效农作物种植,这不,新成立的任庄村紫薯种植合作社与内乡县友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种植紫薯,预计产量可达每亩2000公斤~3000公斤,比传统作物收益要高不少。更重要的是,有了紫薯,可以成立加工厂,制作紫薯奶茶,效益能翻几番。
有了产业基础,任庄村的发展步伐就快一些。记者采访发现,和周边村子相比,任庄村街道规划整齐、村容村貌整洁、绿树成行百花开放,村里还成立有村史馆,近年来获得的各项荣誉挂了满满一墙。
距离任庄村20公里左右的潭龙街道冯庄村,人口635人,和任庄村规模相当,同样在产业转变上做文章,逐渐成为周边的先进村、文明村。
和其他传统农业村一样,农业种植是冯庄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何科学高效地用好用活现有土地资源,一直是该村加快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在冯庄村“两委”干部的积极探索中,找到了发展优质高产农业的新路子。
冯庄村依托胜祥农业种植合作社,与该县富康种业签订小麦种子繁育合同,积极培育优质高产小麦,带动本村和周边5个村群众种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了农民收入较大程度增加。目前,通过发展优质小麦规模种植,冯庄村的整体收入净增产值达20多万元,种子繁育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在当地,冯庄村红薯苗繁育及种植胡萝卜已有20多年历史,该村成立优质红薯苗育苗基地和胡萝卜特色种植基地,无偿为群众提供种植、育苗技术培训,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致富平台。
多年来,该村的红薯苗育苗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已发展至100余亩,每天产苗量高达80多万棵,培育品种多达十几个,因这里的红薯苗质量好、成活率高,深受省内外客户的好评。
“现在,我们依托置业合作社,积极申报冷库项目,筹建粉条加工厂,发展集培育—种植—制作淀粉—加工粉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群众就地增收致富。”采访中,冯庄村委委员周胜祥介绍,产业发展找准了方向,农民也就有了积极性。
据介绍,近年来,延津县充分发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和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特色种植养殖产品的品牌优势,着力构筑“2+N”农业产业体系,持续“四优四化”工作(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持续促进产业融合,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打下牢固的产业基础。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