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访市政协退休干部赵桃山

2021-05-28 15:54:23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胡殿芳
 
起这个标题时,着实犹豫了一下,因为文章主人公赵桃山仅68岁,距离“桑榆之晚”还差得远,而且他说起话来,底气十足、声如洪钟,在各单位宣讲党史、抗战史时,经史哲伦脱口而出,精神面貌堪比小伙儿。
 
他常说,人已退休,但初心使命永远不能“退休”,作为一名老党员,总想把党史中的精彩篇章和多年积累的历史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总想为家乡做点啥,总想让年轻时没来得及发挥的中医技术惠泽更多病患。努力拼搏,工作半生,虽已退休,余热尚烈。停不下来的赵桃山宣讲党史、著书立说、回报桑梓、医治患者,真真是“为霞满天”。
 
前几天,赵桃山受邀为市政协机关干部讲了一堂新乡抗日斗争史,作为市地方史志局老领导,这段历史他早就烂熟于心,讲起来激情澎湃、精彩纷呈。
 
2013年退休后,赵桃山被聘为市红色旅游工作顾问和市委党校、新乡学院客座教授,经常应邀到各单位宣讲新乡抗日斗争史,让越来越多新乡人了解这段历史、并为此感到自豪,成为他的最大快乐。
 
“对历史了解越多,越坚信共产党的伟大;对党史研究越深,越坚定理想信念。”赵桃山说,这就是为什么退休后自己热衷宣讲党史的原因。他先后在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学校免费讲课近百场,听者万余人。“我不为钱,也不为名,就是想为党史传承发挥余热。”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启动,赵桃山更忙了,近期日程已排满,他乐此不疲,并深感骄傲。
 
虽已退休,但赵桃山退而不休,忙于党史宣讲,也忙于著书立说,从历史瞬间探寻为政之道,把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写成文章,把自己的传奇经历记录下来、编辑成册,甚至开始了文学创作,爬格写字,一发不可收拾。
 
自传体散文集《瓦片下的小草》(被省社科联评为一等奖)、诗集《皓月下的荧光》、长篇小说《酸枣树》,从史书到文学作品,多年来,赵桃山创作了多部体量宏阔、内容深广、表现手段丰富的作品,《酸枣树》更是被柏杨先生点评为“巨笔撼斗牛”的好作品。
 
最近,赵桃山迎来一个好消息:在他多方奔走、不懈努力下,有关部门决定在他的老家司东村打一眼机井,“800亩良田缺水问题终于能解决了!”说起缺水问题,赵桃山感慨万千。
 
他从小生活在太行深处,因为山区缺水,更让他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全家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情景深深刺痛了他,那时他就想:如果能在山里打一眼井该多好啊!
 
一次与省水利部门接触,他讲起了家乡极度缺水的情况,引起重视,勘探人员很快进山选址,但是勘探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500米以上没有水,此地不适合人居。多年后,赵桃山父母和其他村民一起,从偏远的自然村搬迁到了行政村所在地——司东村,吃水问题才算解决。
 
去年年底,他偶然听村干部说,村里有800亩川地土质好,就是没水灌溉,要是能打一眼机井就好了。村干部不经意的一句话,让赵桃山顿起波澜,他思忖再三,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很快得到了肯定回复。他兴奋地说:“开工那天,我会带上俺家最好的酒,为打井队接风!”
 
作为行政干部,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的赵桃山,经常给亲朋好友把脉治病。尤其退休后,常常有人慕名而来,找他寻医问药。治好病却谢绝任何酬劳,他调侃自己是“三不”医生:不挂牌、不收钱、不卖药。在他看来,退休工资足够花,给患者力所能及地排忧解难,纯粹出于医者仁心。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帮助更多病患解除痛苦,那将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