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种谷”,咱们挑上了“金扁担”

2021-05-27 10:23:44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刘军旗
 
风从黄河来,绿色的麦浪起起伏伏,伸展向远方。
 
一顶、两顶、三顶……骄阳下,黄色的草帽躬身麦田忙碌着。祝运宝擦了一把汗,兴奋地说,这块地今年亩产1500斤没问题。
 
祝运宝今年63岁,是平原示范区祝楼乡蒙城村人。与土坷垃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祝运宝的底气为何如此十足?
 
再过半月,就是“三夏”时节。眼下,正是控制小麦病虫害、开展麦田调查研究的关键之际。“我们这儿的农民最有福气了,小麦品种是‘国字号’基地培育的,施肥、浇水都是遥控指挥,技术指导更有张新友院士,王汗芳、李向东、方保停等一大批大牌专家。”祝运宝黝黑的脸庞露出灿烂的笑容。
 
儿子祝兴魁是村党支部书记,接过话茬笑言:“爸,现在您终于挑上了农业现代化这条‘金扁担’了吧?”
 
“可不是嘛!”老祝的思绪回到了小时候。黄河以北这一带,风大、沙凶、雨少,贫瘠的土地上不打粮食,一亩地150斤小麦算是高产。他四五岁的时候,天天不是“黑馍馍”,就是红薯饭,“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兄弟姐妹8个,三哥长到9岁活活饿死……
 
“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中原大地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有担当。2018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全国首个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花落平原示范区。被人称作行走在大地上、守望着麦田没有职称的“土专家”祝运宝成为中心一名工人,平时就跟小麦专家一起在家门口上班。
 
生物育种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该中心以种子、种苗、种畜为三大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乡·中国种谷”。去年流转的4500亩地,蒙城村有600多亩,祝运宝第一个响应,把家里的13亩地流转了出去。
 
一亩地流转费是1300元,在中心上班每月又有1300多元的收入,而且还有“五险”……老祝掰着手指跟老伴儿一算账,一年能收入3万多块钱,搁过去哪敢想啊!
 
“中国种谷”以祝楼乡为中心,覆盖周边师寨镇、原武镇等地。祝运宝搞小麦,比他小一轮的祝争战在玉米方面很有钻劲儿。祝争战与山东省的“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交往多年,同样怀揣着“让中国大地上种上自己的好良种”的梦想。
 
今年4月9日,全国种业领域11家知名科研院校(所)和企业与平原示范区管委会签订项目框架协议,总投资达150亿元。祝争战的河南粮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被引进,在师寨镇流转了2万亩地,发展高效、绿色、订单农业。
 
收了麦,种玉米。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下,资金、种子、化肥、农药、保险、技术等,群众都不用操心,全由祝争战所在的企业提供。对于群众来说,土地由村集体统一流转,一亩地1000元,亩产增收部分的50%再分红,同时,还可以务工,等于说能得三份钱。
 
“咱老百姓最喜欢这了!”师寨镇东磁村村民闫金柱兴奋地说,过去自己种地是靠天收,现在是靠科技吃饭。比如,之前种地亩打1200斤玉米就算高产了,统一流转后,实行测土配方,种的都是当家品种,一亩地保守能收1500斤,多出300斤就多收入300多块钱。
 
祝争战说,田间管理由村集体带着群众干,企业出托管费,一个村流转2000亩地,一年集体收入就达15万元,而且还真正调动了农民爱护耕地、促进增产的积极性。
 
农民种地还怕啥?闫金柱说,秋收的玉米并不像咬着“咯嘣响”的小麦,没地儿晒,院子里堆不下,公路上不让晾,万一碰到阴雨天,最容易发霉。这种担心也很快破解。“麦收后我们还准备建一座粮食产后处理中心,再多的粮食也自动烘干。”祝争战告诉记者,一则保护了粮食质量,二则避免过去收割时产生的滚滚狼烟,从源头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一头连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中原大地上的“金扁担”正越挑越稳。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