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新乡系列报道之九】杨厂村的“速度与激情”

2021-05-25 10:06:19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 丁艳冰
 
30天平整1400亩垃圾遍地的废旧土地,栽上10万株樱花海棠;
 
8天种下2.6万平方米草坪,修建4条各约1公里长的道路和容纳2000辆车的停车场;
 
40天完成4个自然村宅基地改革。
 
三场硬仗,争分夺秒。这是属于杨厂的速度,这是属于乡村振兴的速度。
 
初夏傍晚,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杨厂村所辖自然村胡窑村的千亩樱花海棠园内,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石板路上散步。两个月前,这里刚刚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海棠樱花节。
 
依托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在杨厂村的发展规划中,樱花海棠园是重要的一笔。
 
从2020年3月18日起,杨厂村对胡窑村的1400亩荒地进行流转、清理、平整,全体党员干部吃住在工地,放线、打眼、挖坑、栽种,仅用时一个月,10万株樱花海棠在昔日的垃圾场上迎风摇曳。
 
花期不能错过,机遇不容有失。今年3月12日,杨厂村“两委”决定:8天后举办首届樱花海棠节,把杨厂村的文旅研学产业通过活动推广出去。
 
从宣传发动、招商引资、整修道路、搭建舞台、架设灯光,到建设停车位、划定商业区、引进非遗项目,党员干部义务上岗,分秒必争。3月20日,樱花海棠节开幕,20天吸引了10万余游客,带动了村民创业增收。
 
乔丹丹在樱花海棠园内的一家饭店打工,每月能领到3000元工资。她说,杨厂越来越富裕,产业越来越多,周围村民都能受益,不少人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了。
 
杨厂村党支部书记王文伟说,3年前,村集体收入为零,今年,村集体收入已达70多万元。
 
樱花海棠节后,多个企业前来洽谈合作。但对于杨厂这个黄河滩区村来说,没有集体建设用地,什么项目都无法引进。
 
4月20日起,在上级的支持下,结合有关文件精神,杨厂村推出了改革方案,快速推进宅基地改革。仅用了一个月,全村宅基地改革全部完成,腾退土地20多亩,并成功解决了多个疑难问题。
 
创造出如此速度的是9名村“两委”干部和65名党员,源自他们内心干事创业的激情。他们顾全大局、以身作则,他们连续作战、作风过硬,他们迎难而上、敢想敢拼。
 
杨厂村“两委”牢牢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通过一系列活动凝聚了党员干部合力。今年,上级派驻杨厂村第一书记黄岩接棒前任驻村书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汝江,继续指导和帮扶杨厂村走乡村振兴道路,探索出用党员联户、党员积分、党员奖惩三把“金钥匙”,解决党员存在感责任感不强、创先争优意识不强等问题,月积分、季公示、年评比,建立起一套科学奖惩机制,党建工作逐渐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李书记和黄书记把杨厂当成家,节假日都不回去,一心都在杨厂的发展上,不好好干,咱心里都过不去。”村干部王文林说。
 
“作为党员,你自己都不以身作则,让群众怎么信服?”村党支部副书记胡封昌说。
 
我们看到,整理荒地时,全村党员干部一个不少地出现在各个区域;宅基地改革,党员干部率先腾退超标宅基地,补缴费用;村民对村规民约不理解,党员干部不厌其烦上门做工作。
 
宅基地改革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一些遗留问题很难解决,个别村民更是对此不理解、不接受、不配合。面对这种情况,王文伟带着村“两委”成员一家一家做工作。你冷嘲热讽,我耐心热情;你避而不见,我三顾茅庐;你说困难讲条件,我摆事实讲道理,硬是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只有走进群众心里,才能上下拧成一股绳。杨厂村65名党员参与党员联户,架起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村民王怀瑞家门前的道路坎坷不平,经过联户党员——81岁的吴斗政向村“两委”汇报沟通,最终道路得到翻修,去掉了王怀瑞的一块儿心病。
 
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杨厂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有劲,村内引进了由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台能光电有限公司等无污染、效益好的现代化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现在,杨厂村人均收入由以前的5000元增加到1万多元。杨厂村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修订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村风民风向上向善。
 
以党建为核心,以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为引擎,以文化为支撑,在乡村振兴的“追逐赛”中,杨厂村不断加速,弯道超车,上演了一场令人心潮澎湃的“速度与激情”。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