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殿芳
立德树人,教育为本。
但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面对这“灵魂三问”,市教育局通过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郑重给出答案:依托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师大马院)精湛的理论优势,发掘牧野大地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在中学、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课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滚滚春潮中,全市大中小学校争相探索思政教育新方法,思政课堂逐渐活跃起来、丰富起来、规范起来,思政教育园地百花齐放,大思政格局正在形成。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让思政教育“动”起来
“现场聆听老军人回顾浴血奋战的青春岁月,我也在想,怎样让自己的青春同样闪光。” “走上讲台,给身边同学宣讲党史,也让我加深了对党的了解,重新认识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清明节,我和60名同学是在烈士肖思远家乡度过的,没想到英雄离我们这么近,也让我看见了自己的不足。”
近日,记者在我市多所学校采访,谈起最近参加的思政活动,青春年少的同学们竟然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看得出来,孩子们的思想受到了震动,心灵得到了洗礼,而这些变化都来自于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
河师大实验中学思政课创新近期动作频繁,在被市教育局确定为思政课改革试点单位后,学校首先与省荣军医院联手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基地”,又与师大马院共同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基地”,紧接着,三方联手共同举办了“革命军人口述党史”活动。
读懂了英雄,就读懂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信仰信念。同学们被老军人的真情讲述深深感动:“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这样的教育效果,让校长徐华感到意外,也更加坚定了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信心。
市第十六中学组建“小石榴”宣讲团,每月一主题、每月一巡回,探索打造面向校园的开放式、流动性思政大课堂。韩明时是该校初一(24)班学生,自从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小石榴”宣讲团后,她和一同入选的16名同学又多了一个身份——“宣讲员”。孩子们非常庆幸加入“小石榴”宣讲团,在这里既得到了锻炼,也增长了见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过去更多停留在字面理解上,现在已深深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小石榴”宣讲团是该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亮点之一。 “学生讲、学生听,更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小石榴’宣讲团成立几个月来,很受孩子们欢迎。”该校团委书记马玲说,学生宣讲先从校园、班级开始,计划逐步延伸到校外,不断拓宽宣讲辐射范围。
像以上两所学校一样被确定为思政课改革试点单位、实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共有9所市属学校及辉县市、红旗区所辖的学校。在思政课改革创新道路上,各学校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各显其能,思政教育各有千秋。市第十二中学开门创办“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教育活动,带领孩子们进社区、访模范、悟道理,通过了解牛村发展之路,更加坚定了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信念。市新区小学不仅把孩子们带到中医馆,现场了解传统文化,还让孩子们走近烈士肖思远,向身边的英雄学习。辉县市各学校组织少先队员走进好人馆、参观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培养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品德。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以来,各学校思政课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动”起来。通过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社会大课堂”近距离触摸感知先进人物、党史发展、社会经济律动脉搏,加深认同感,提高自豪感。在被问及“现在思政课与过去的区别”时,市第一铁路小学五(3)班学生王佳怡的回答让人刮目相看:“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从小家上升到了国家,从个人发展上升到了中国梦,现在的思政课互动多,特别有趣。”
壮大思政教育队伍
让思政教育丰富起来
采访中,几乎每所学校都提到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轮驱动、一体化横向推进。市第一铁路小学校长张熙鹏解释道:如果“思政课程”是一门功课,那么“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教学融入所有学科。如今在我市各学校,不仅仅是思政课,语文、音乐、历史,甚至包括数学在内的所有课堂上,都涌动着积极向上的情怀,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等内容在全学科、全学段畅快流动。
不管“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穿插几段爱国故事容易,但要摆脱泛泛而谈,真正把营养输送到孩子们内心深处,却并非易事,这对老师知识积累和授课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驻新高校优势教育资源与中小学有效整合,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
自从与师大马院结缘,师大实验中学思政课老师樊雪洁终于有机会走进大学课堂,现场聆听知名教授讲课,而借助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春风,与师大马院结缘的多所中小学老师都享受到了这样的幸运。樊雪洁说:“大学讲堂就是不一样,特别受启发,不仅解决了我个人一些理论上的模糊认识,也让我的课堂更加生动起来。”
在提高“课程思政”水平的探索中,市第二十二中学进行了有益尝试,不仅将思政教育融入全学科,还围绕 “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编写了校本读本,把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编辑成册,在各年级推广,颇受好评。
不仅如此,市教育局在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表彰机制的基础上,创新性开展100堂思政“金课”评比活动,将参赛选手由专职思政课教师拓宽到其他学科教师和党团干部,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打磨。正在备赛的市第一铁路小学音乐老师高阳说:“虽然很有挑战,但这关系到孩子们的成长,一定全力以赴。”同时,市教育局在全市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思政课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以现场微型课展演方式,向观摩学习的250余名思政课教师展演不同学段应如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上好思政课,教师们受益匪浅,思政课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尤其今年年初,市教育局在联合公检法系统向全市中小学派设86名法治宣讲员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又获得市委宣传部大力支持,利用我市“高校多、科研院所多、先进典型多”优势资源,首批选聘96名思想政治理论、道德模范、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专家进校园讲思政课,不仅大大加强了全市思政课教学力量,也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关注、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浓厚氛围,思政教育队伍不断壮大,为全方位提升思政课品质奠定了基础。
搭建思政备课共享平台
大思政格局逐步形成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修国说,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方面是把大中小幼思政课有效衔接,推进一体化纵向建设;另一方面是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教育横向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的那样:“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我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延伸了思政课堂,让孩子们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人生基础,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热潮中,全市中小学校,甚至包括幼儿园在内,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新颖生动的思政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为将这些好的做法在全市推广,市教育局今年3月中旬召开专题会议,从“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师资力量、综合保障”等方面进行总结推广,加快推进全市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
为便于校际交流,提高我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丰富教师思政课教学资源,我市决定建立思政课教师网络备课共享平台,构建大思政格局。“这个平台集数据库、教学交流互动、继续教育等为一体,由教学资源共享、备课磨课、制作课件、教学研讨、即时互动等模块组成。”冯建说。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学术理论文献查找,获取课程资源,并进行线上课件制作,开展网络公开课,制作思政教育微视频等,满足思政课教师教学需要。同时,可以帮助薄弱学校教师学习借鉴名师课件、讲课方法等,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
为系统研究指导全市学校思政教育,市教育局决定今年成立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联合驻新高校,着重研究解决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命名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设立一批市级思政名师工作室,命名一批思政特色学校,协调调动各部门、各学校力量,共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
谈及远景目标,李修国说:“思政教育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使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校本走向学本,从活动思政走向课程思政,从分科走向整体,从书本走向生活,从阶段走向终生,培养孩子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新时代、新征程,思政教育需要新探索、新路径。如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探索,那么探索才刚刚开始,大思政格局,行则将至,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