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军旗
在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有一位共产党员活跃在延津县一带,播撒革命火种,为抗战胜利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他就是李先贤。
1918年11月,李先贤出生在濮阳县一个贫农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富有正义感。他受共产党员王从吾、田炳和等人的熏陶、教育和培养,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先贤是第一个在延津县开展党建工作的共产党员。1940年10月,卫河以西工作委员会成立,李先贤任工委书记。为了发展延津县的党组织,李先贤遵照党中央在敌占区要“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要求深入延津县班枣一带,广交朋友,结识了一批上层开明人士和知识分子,宣传抗日,争取相关人员,很快站稳了脚跟。
1940年冬到1942年,他先后介绍张克瑞、姚步霄、李汉儒、张希富、张胜云、李清泉、李和生、刘木先、蔡泽民等有志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他到班枣、水口、野厂等学校,利用课外活动,通过讲故事、个别交谈等方式开展革命宣传,点燃革命之火。
1943年,四县(延、浚、汲、淇)边区由敌占区变为游击区。李先贤根据群众的要求,经向上级请示获批,在延津县原屯村建立了抗日办事处。在抓好政权组织建设的同时,李先贤根据上级关于利用伪军内部关系搞好情报工作,组织伪军反正的指示,派刘耕夫打进滑县伪保安团第三大队,经策反,该部于1944年1月反正,改编为四县边抗日游击大队,李先贤任政委。后又同贾子和(民众自卫团团长)拉上关系,经常和该团上层人物苏子英、汪子城接触,开展政治开导和说服教育,促使该团于1944年10月7日起义,改编为延津县抗日自卫团,李先贤兼任政委。这两支地方武装的成功策反,使抗日民主政府有了自己的武装,稳定了解放区的局面。
1944年春,李先贤发展王鸿宪、张吉祥、赵玉山、孔庆堂、张智松等同志成为交通员,第二条交通线建立后,往来护送有时也采取武装护送的办法。1945年农历八月中旬,杨得志、罗荣恒、滕代远等27位领导同志从延安到太行山的麻田,又从太行山来冀鲁豫经塔岗过铁路,李先贤均派武装护送。我党利用这条交通线,先后传递大量的文件、信件,护送党政军干部和八路军战士4000余人。
“李先贤同志是延津县党组织的开创者,是建立、发展延津县抗日武装的领导者,功绩卓著,值得延津县人民永远怀念。”延津县党史研究部门负责人说,1945年6月,李先贤离开延津县,曾任冀鲁豫第四军分区第二办事处副主任、军分区办事处副主任,滑(县)浚(县)道(口)办事处主任,中共四地委社会部副部长。1947年荣立二等功。解放后,李先贤先后任平原省公安干校教务主任、平原省政保处长,河南省工业厅纺织管理处处长、地质处处长,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