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的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排名全省第一位,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市直单位第一位。成绩来自于人社局的理念创新和有力措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以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本报记者 翟京元
2020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人社局)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在政策、用工、资金、人才等方面出真招、见实效,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助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成功打造了优化营商环境的优秀标杆。
真重视,快推进
营商环境工作做得好不好,和对其是否重视有直接关系。
市委书记张国伟曾指出,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地区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营造人人关心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市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人社系统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是营商环境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人社系统工作作风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民生领域的群众感受,关系到营商环境的整体效果。
2020年,我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人社局对如何优化营商环境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明确责任人,压实责任。据统计,2020年以来,人社局开展营商环境专题工作10余次,制订并印发专题实施方案,围绕健全劳动力市场监管体系、提高人才流动便利度、持续加强行风建设等3个方面,提出了17条具体措施。
为提高优化营商环境的实际效果,人社局通过强化部门间联运配合,凝聚了工作合力。成立以人社局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动人社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形成不定期举行联席工作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是为了统筹协调人才流动便利度和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有关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任务推进落实、效果考核评价等工作。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工作责任,并取得明显效果。去年,人社局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市直单位第一位,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人社局记集体三等功。
出硬招,纾企困
有人说,营商环境是个软指标,不好考量,但人社局出硬招、落实招,并迅速实现各项优化营商环境措施落地。
首先是打好政策组合拳。自去年以来,人社局陆续出台了20余项利企惠企政策,强化稳就业保民生政策支撑,创新开展“人社专员联系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成立人社专员联系服务企业工作队,主动对接联系全市重点企业、规上企业1354家,宣传各项稳就业扶持政策,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此外,还通过开展企业宣讲、“大回访”等活动,提升企业满意度。
其次是想企业所想,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去年疫情期间,持续跟踪并多方协调保障我市44家防疫和食品类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开辟复工专列,组织点对点劳务输送,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助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此举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受到人社部点名表扬。在具体形式上,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会”“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千企百校“云聘会”等招工活动,吸引了近3000家企业参加招聘,达成就业意向2万余人次。
在政策服务上,人社局做好“加”“减”法,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加”就是加资金,稳定企业运营。比如“援企稳岗”政策,为全市1897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8600万元,稳定就业岗位9.5万个,发放以工代训补贴资金3532万元,享受补贴人数4.85万人,惠及企业273家,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125万元,惠及企业11家。“减”就是减负担,通过落实减免缓补社保费政策,全年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16.67亿元,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求实效,释活力
营商环境做得好不好,一切由群众说了算。
为促进劳动关系稳定,人社局通过普法守法宣传,创新执法监管方式,普及人社法律法规,指导帮助企业规范用工,保护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劳动争议纠纷的发生。
通过建立健全诉前调解机制,仲裁联手监察有机衔接,由“单打独斗”办案变为“联合作战”处理。2020年,全市共受理仲裁案件905起,仲裁结案率99%,调解成功率63.6%,有力维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及时纠正企业违法行为,建立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力地维护了全市公平、规范、竞争有序的营商环境。
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市人社局大力推进清单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共梳理市、县两级通用目录清单101项,全部对外公布。通过简流程、压时限,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以及人社服务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同时,改革经办模式,积极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实现“进一扇门,办多件事”,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积极引智育才,盘活人才资源,激发释放企业活力。去年,培养全国技术能手3人、省技术能手9人、“中原大工匠”1人。大力推进“以工代训”政策,全市“以工代训”补贴资金支出3532万元,惠及企业273家。集聚、培育高层次人才,2020年评选通过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15人,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54人。加强人才流动服务支撑,目前,全市共有1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创新实践基地,数量居全省前列。另外,还出台了“牧野伯乐奖”“牧野英才一卡通”等办法,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健全人才引进政策,特别是由“一地、六校、四所”组成的新乡人才战略联盟,下沉基层,进一步激发释放了企业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继续立足服务企业,优化就业服务,积极探索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人社经验,不断推进我市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