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联想到肖思远

2021-03-10 15:19:57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我喜欢阅读,尤其喜欢在节假日、雨雪天的闲暇时段,一个人捧着一本书,静静地拥衾而读,身心完全沉醉在书的世界里,没了喧嚣和浮躁、没了烦心和苦恼,那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前不久,偶遇《梁家河》一书,便捧卷在手,细细阅读。书中详细介绍了习近平的知青岁月。15岁那年,他从繁华的京城到大西北黄土高原一个荒凉偏僻的梁家河小村插队落户。初去时,他也有过迷惘彷徨,但很快,他就沉下心、扑下身,与村里的父老乡亲打成一片。他在那个恍如与世隔绝的地方,甘心历练打磨自己,他住在十分简陋的土窑洞里,挑大粪、砌堰、推土、放炮,干最脏最累的活。在那里,他尝过饥饿的滋味,也常常被蚊虫叮咬得满身都是红疙瘩。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他没有消沉和退却,依然坚定信念、刻苦学习,用知识的精神力量慰藉自己。夜里一灯如豆,他挑灯长读,困了累了就吸几口9分钱一包的“羊群”牌香烟。8年间,他读完了去时带的两大箱书籍,借遍了周边能借到的古今中外名著,为借一本《浮士德》,他来回跑了30公里路。他在后来回忆说:“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候读到的东西。”
 
  习近平从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路走来,支撑他前行的人生动力是坚如磐石的信念:感恩和初心。他说:“我人生第一步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梁家河》这本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出类拔萃,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能吃得千般苦、不惧遭“洋罪”,舍得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去锻炼打磨自己、舍得在江河暴雨中去洗礼自己、舍得拿出足够的时间不断用绿色阅读去充实丰富自己。有道是“积沙成丘、积溪成河”。在这一点上,伟人、凡人概莫如是。由《梁家河》中习近平同志的8年经历,我联想到肖思远,一个出生在延津县石婆固镇东龙王庙村的新乡人,在他身上也印证了从平凡到伟大、伟大源于平凡的哲理。他本是位极普通的农家子弟,在延津县职专读书时,他就阅读了大量的史书,中华民族的近代屈辱史曾让他义愤填膺。后来,他考入大学,2016年正在读大三时,他毅然投笔从戎,来到喀喇昆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边防军人。喀喇昆仑山势高大,空气稀薄,交通闭塞。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肖思远和战友常年匍冰踏雪、守卫边防,他在战地日记中这样写道:“走在喀喇昆仑,我们都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无比自豪!”
 
  2020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印方悍然越境挑衅,我方人员涉水交涉,印方却重兵隐藏,突然围攻我方人员,正在摄像取证的肖思远,立即冲向前去拼死相救,等他突出重围后,惊闻仍有战友被围,他再次义无反顾地冲入战场,冒着“棒林石雨”,用身体遮挡护卫着战友,直到壮烈牺牲。他牺牲后,在家乡和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共和国对他和另外几位戍边烈士给予了最高礼遇,中央军委为其追记一等功,肖思远成为共和国的英雄。烈士们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维护边境地区安宁献出了生命,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读《梁家河》联想到肖思远,他们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虽然生活中很多人成不了伟人和英雄,但伟人和英雄一定是来自平凡,愿每个平凡的人都笃定信念目标,从平凡做起,从脚下做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人生路!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