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如何挑大梁

2021-03-01 10:33:40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记者翟京元
 
  从人生地不熟,到群众争相邀请做客,再到“连烧五把火”,曾在辉县市冀屯镇前姚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清华大学博士宋云天,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从天之骄子到基层领导的转变。
 
  宋云天是个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人。上任伊始,他虽然刚刚走出象牙塔,没有多少工作经验,但他充分发挥自己理学博士的优势,仅用3个月时间,就用一张图表把全村人口比例、经济构成、家庭结构、要素资源等标注得清清楚楚。
 
  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视人才为第一生产力,手把手教宋云天农村工作方法,敢于把重要工作交给他来做。解决基层矛盾、规划产业发展、推动宅基地改革、实现土地入市、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等,一个仅在农村工作一年的博士生,就把各项工作干得风生水起。
 
  “年青人要在处理矛盾中学本领,要在担当大事中长才干。”赵化录这样诠释自己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法。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人才得以快速成长。日前,宋云天履职辉县市孟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他将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是人才。延津县实施的“头雁”工程,同样是推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有效举措。
 
  范士才担任延津县小潭乡潭龙街道小吴村党支部书记已有6年,并在新一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获得连任。从2015年年底开始,范士才紧盯产业种植优势,通过群众大会推荐致富能人,流转土地发展胡萝卜种植。如今,全村3300亩土地,2200亩种植胡萝卜,产品畅销海内外,成为群众致富的拳头项目。
 
  还有延津县石婆固镇南秦庄村的秦天周、丰庄镇李皮寨村党支部书记黄玉玲等,都是当地党委、政府发现的人才。
 
  据介绍,延津县通过经验总结,对“头雁”有奖有罚、有进有出,全县各村党支部书记比学赶超,“雁阵效应”初步显现。
 
  不仅基层领导和传统产业发展需要人才,人才也可以在电商带动乡村发展中长袖善舞。
 
  新乡县朗公庙镇崔庄村村民王小鹏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他怎么都想不到,自己的命运会被电商改变。
 
  “2016年,驻村工作队帮我联系县商务局,派人手把手教我学电商。”从第一个月挣27元开始,到现在月均收入1000元以上,王小鹏不仅自己做电商,还举办了年货节,帮助村里的贫困户销售产品。
 
  在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草坡村,农闲时节,村民放下锄头拿笔头,年创收千万元以上。“没有人才就形不成产业,没有产业就形不成规模。”草坡村书画艺术交流中心负责人说,在国家推动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机遇下,尤其需要人才,没有人才,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
 
  关于如何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一直关注乡村振兴这个课题的市委党校科研处贠金松教授认为,用好的发展环境留人,用好人才,是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而要促使人才向乡村流动和回归,除了遵循一般规律外,还要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和制度设计,创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乡村优势”。比如,通过机制激励、待遇激励,以及晋升通道激励等留住人才,同时,要加强党对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的领导,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聚力铸魂,把握乡村人才成长内生动力和合理回报的有机统一,把引才引智和培养发挥本土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留住人才,更大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注意到,就在今日,我省发布了2021年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通知,鼓励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全省的乡村振兴工作贡献才智。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