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翟京元
越到年关,武光杰的电话越忙。
获嘉县太山镇大张卜村的武光杰,早年天南海北做业务,因为继承了祖上的古法做酒,每到年关就送些自酿酒给客户,而客户每每喝了他的酒都念念不忘。
随着要酒的客户越来越多,从2015年开始,他索性辞掉业务,在家办起了酒作坊,并取名为武王颂古法天锅酒坊。
这是我市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酒作坊之一,取名武王颂,则源于3000多年前牧野大战。传说周武王率军伐纣行至今大张卜村时,取当地五谷和水酿出美酒祭祀上天,大战结束,周武王赐当地居民以“武”为姓,武王颂酒也流传至今。
“酿酒所用粮食主要是高粱、荞麦等,纯古法酿造,市场很受欢迎。”武光杰选择做酒,除了市场需求,更多的是想让这一古老的酿酒法传承下去,“刚刚投资500多万建一个新厂,正式投产后,每天需用四五千斤粮食,农民的粮食可以保值增值。”
看到古法酿酒的广阔市场后,专门培育黑小麦的市齐永盟特麦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忠于找到武光杰,尝试共同开发黑小麦酒。刘忠于说,获嘉黑小麦是新乡黑小麦的发源地,种植面积三四千亩,用黑小麦做酒,口味更独特。
“今年,黑小麦每斤比普通小麦价格高1元以上,如果进行深加工,附加值更高。”刘忠于介绍,随着黑小麦系列产品在城市越来越受欢迎,农民的种植性很高,对调整全国的小麦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仅如此,河南农业大学还在这里流转土地,开发实验田,让大学生在这里种植小麦做研究,全程观摩古法酿酒,田野又变成了学习的课堂。
武光杰还有一个新计划,他想把古法酿酒变成标准化模式,然后在全国每个县发展加盟商,统一品牌,扶持创业者,从而让这一历史传承老树发新芽。
数十公里外的红旗区关堤乡普堤村,80后普率同样把古老传承发扬光大。普率的祖上是铁匠,以前多是打制农具,随着时代发展,这一传承越来越难生存,普率的父亲曾一度放弃这门手艺。
初中毕业后,普率对继续升学没有太大热情,却对琢磨铁艺产生了兴趣。随后几年,他一边打工,一边向父亲讨教。打工挣来的钱,普率用来购买设备,把煤炉改造成气炉,把农具转向刀具。
“这是一把观赏刀,可卖1500元,这是一把刺参刀,可卖3700元。”在普率的家庭小作坊里,记者有些诧异,面积仅二三十平方米的院落里,几台看似普通的机器,竟能打造出如此精美的刀具,年收入可达300万元。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铁艺传承人,普率将传统技艺加以改进,精准投放市场,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小作坊用工5人,人均产值60万元。
春节前夕,忙碌告一段落后,新乡县合河乡的牛秋耕却难得清闲下来。作为牛氏制鼓的传承人,他是“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因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制鼓有着浓厚的兴趣。
同样是家庭作坊,牛秋耕做的鼓,价格从十几元到上万元不等,由于鼓的质量好,他的牛皮鼓在周边县区十分畅销。
但是,牛秋耕明显感受到,市场其实远不如以前了。过去,村里有四五家制鼓作坊,如今仅剩他一家。不过,随着乡村振兴带来的文化振兴,很多村庄、学校、机关、企业都需要建立文化阵地,大鼓作为一种催人奋进的乐器象征,他坚信自己的牛皮鼓会再次迎来春天。
“能有一片场地就好了,这样就能扩大再生产。”记者注意到,牛秋耕的小作坊仅几平方米大小,各种木材露天堆放。牛秋耕说,如果有专门的地方建车间,可以增加产量,多用工人,牛氏制鼓在乡村振兴中就能更好地发挥鼓与呼的作用。
同样作为乐器,箜篌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在唐朝时达到鼎盛时期,新乡姑娘鲁璐将这一艺术挖掘传承,在经开区建立了箜篌博物馆,走出新乡建立箜篌公益教学基地,并多次在国家级舞台上绽放光彩。
记者了解到,从2006年起,我市就开始科学认定、有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我市已公布了5批共计16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5项、市级124项。
牛忠喜烧饼、臧营桥烧鸡、中州大鼓、辉县剪纸、洛寨杂技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食品工艺和艺术形式,都是我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在文化振兴中起着传承和推动作用,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有的适应市场发展壮大了,有的落寞时代悄无声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明磊表示,“非遗文化是民族财富,非遗传承人要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发展,这样非遗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