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国咏/文赵云/图
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三,我市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玉伟还在他的玉伟面韵馆里忙绿着。也正是这一天,他创作的作品《福牛献瑞》登上了《河南日报》头版。
“每年一个新民俗,今年是牛年,牛年就要创作关于牛的作品。去年11月份,我接到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华夏福瑞》生肖作品邀请展的通知。”提及面塑作品《福牛献瑞》,刘玉伟侃侃而谈,生肖文化关联到全球每一名华人、每一个华人家庭。弘扬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家们的共同使命。今年是牛年,大疫过后,万物复苏,对于华夏大地,“牛”更加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是历代造像题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下华夏人民奋力开拓的写照。在这种情况下,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构思,如何让作品更能体现本土的民俗特色。因为他平时接触孩子多一点,设计出的作品比较有童趣,于是他就把富有童趣的东西与民俗的东西进行了结合,进而创作出了《福牛献瑞》系列面塑作品。
在玉伟面韵馆,记者见到了这组作品。作品共有6个,有的头顶萌牛面具的孩子顽皮地骑在牛身上,有的孩子则手持玩具蹲坐在牛身旁玩耍……惟妙惟肖的作品让人惊叹不已(如图)。
刘玉伟是玉伟面韵馆馆长、民俗学者倪宝诚入室弟子、面塑艺术家。去年6月3日,他创作的作品在全省群众文化系统”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文艺作品征集中,获民间美术类一等奖。同年5月,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勇于担当,发挥特长,创作的《抗疫日记(组)》入选郑州市《共抗疫情,河南非遗在行动》作品展,并被评为佳作奖。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