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翟京元
乡村振兴,不仅要看群众的钱袋子鼓不鼓,更要看精气神好不好。
1月20日是农历腊八节,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的老人们早早都在等这一天。按照惯例,村里要唱大戏,听过戏还可以吃饺子宴,不料,因为疫情,唱戏和饺子宴暂时取消了,改为每人发一袋面、一包口罩和一条红围巾。
“听戏当然比发东西好,老人们能吃能笑,图的就是个气氛。”闫焕巧老人多少有些遗憾,“老人平时在家闷得慌,有机会聚在一起,听听戏,说说话,心情好。”
在毛庄村,从2016年10月开始,农历初八举办饺子宴,已经坚持了41期。这天,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聚在一起,场面蔚为壮观,后来,附近村庄的老人也加入进来,人数最多时达400多人。
唱戏是义务的,演员是来自市里、县里、村里的戏曲爱好者。饺子宴的食材费用是由爱心人士出的,参加劳动的都是志愿者,孝道文化就这样越办越红火。
“通过举办孝道文化,邻里关系和谐了,群众的心凝聚得更紧了。”毛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新岭说,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做,长期做,效果就出来了。
从毛庄村开始,新乡县朗公庙镇在全镇实施“孝道文化大餐遍乡村”工程,通过活动,把朗公庙镇建成孝亲敬老的实践大课堂,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文化搭台,“拢”的是人心,“聚”的是群众的精气神。
要说把文化搞得风生水起的,不得不说原阳县福宁集镇陈杏兰村。从2015年第一届活动开始,农民“村晚”已成为陈杏兰村的一张名片。
陈杏兰村的“村晚”是从陈红旭一句话开始的。2014年年底,陈红旭从河南武警总队文工团回老家探亲,几名村姑想请他指导编排舞蹈,以备参加县电视台春晚演出。陈红旭说,人再多些,胜出的概率会更大些。
陈红旭当时并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等他过些天再回村里时,看到许多人热热闹闹的又跳又唱,忙问咋回事?一名村姑娘对他说,不是你让我们人多些吗!陈红旭“震惊”了,决定“坐镇指挥”,陈杏兰村的“村晚”由此启动。
第一届“村晚”节目征集报名,一下子报了180个节目,陈杏兰村村民一下子沸腾了,一口气办了两场“村晚”,十里八村的村民慕名而来,更吸引了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
“村民的艺术潜力很大,有些村民的表演不亚于专业演员,还经常到郑州客串演出呢!”陈红旭感慨于家乡的“村晚”推动了物质精神双丰收。
通过办“村晚”,在村民的“怂恿”下,80后张瑞芳办起了舞蹈学校,培训教师来自本村,学生来自周边村庄,学校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人才。
同农民的自发性娱乐不同,一些乡村沿袭的敬老爱老活动同样润泽文明。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长垣市魏庄镇的诗礼王庄就开始举办老人节。这天,全村的爱心人士以基金会形式,为老人发放慰问金和生活用品。爱心互相影响,孝道争相学习,坚持了32年的诗礼王庄老人节远近闻名。
辉县市南李庄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演讲、百家宴、风筝节、儿童节等活动,逢节必有活动的文化融入,在全村形成了“人人传递正能量,处处弘扬真善美”的生动局面。
从2014年开始,延津县在全县乡村开展“十大好媳妇”评选活动,让孝道文化在黄河故里落地生根。此外,长垣市向阳社区、原阳县的国学讲堂,新乡县龙泉社区的新年大戏,小冀镇的廉政文化、原阳县靳堂乡奶奶庙村的孝亲文化节等,通过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留住了乡愁,乡风也更加文明。
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还需要补上哪些短板,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杨玉珍进行了如下解读:“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一要聚焦在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二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活动调动农民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加快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