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网讯(记者郭书武实习生李羚)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我市自愿易地扶贫搬迁的5711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这是记者1月8日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涉及辉县市、卫辉市、凤泉区。“十三五”期间,共需建设4个集中安置区55栋安置楼,其中辉县市佳怡社区安置区48栋、吴村镇安置区2栋、常村镇安置区1栋,卫辉市郭坡社区安置区4栋,共需搬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707户5711人。
我市各安置区均实现了“五通”(通水、电、路、有线电视、通信网络)、“六有”(有学校、公厕、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垃圾中转站、标准化卫生室)、“七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社区绿化、环境洁化、容貌美化、污水净化、垃圾无害化),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我市在国家扶贫信息系统中标注的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
易地扶贫搬迁之后,如何让群众“能发展、逐步可致富”,就成了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我市4个集中安置区在前期规划时,充分考虑到搬迁群众的生活便利和就业需要,有3个安置区紧靠产业园区,1个安置区紧邻五龙山旅游度假区,辉县佳怡社区安置区春燕服饰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卫辉郭坡社区安置区红薯深加工生产扶贫车间同步建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发改委积极督促指导各安置区落实各项防疫措施,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无一例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缓解后,市发改委积极为安置区扶贫车间、附近带贫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这些企业成为我市第一批实现复工复产的企业。此外,市发改委指导县(市)、区搬迁办组织搬迁群众和扶贫车间开展线上面试招聘会6场,线下举办“月嫂”“花饰布艺加工”“花椒和红薯种植技能”等岗前培训500人次,保证了搬迁群众在疫情缓解后优先稳定就业。目前,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共3047人,已全部实现稳定就业,就业率达100%。
此外,佳怡社区和吴村镇充分利用安置楼闲置屋顶,规划建设光伏电站,总装机规模达1100千瓦,建设光伏面板7000平方米,于2019年并网发电,光伏收益作为安置点的公共收入,主要用于社区公共服务、电梯日常运维等费用和公益岗位补贴。这项举措,在全省范围内被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为了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市发改委还将在卫辉市郭坡社区安置区东南侧,追加投资500万元,续建350亩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园区项目;在辉县市吴村镇安置区南侧投资15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吸纳一批龙头带贫企业进驻,打造食品加工特色园区;在辉县市佳怡社区安置区南侧,进一步扶持壮大占地700余亩、总投资3500万元的新发地扶贫产业园,重点吸纳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确保他们稳定持续增收。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