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冯杰先生,还是在4年以前。2016年4月23日第21个世界读书日,冯杰先生受邀担任“全民阅读,书香新乡”阅读推广形象大使。活动结束后,他在市新华书店与读者进行了近距离交流。当时,我有幸拿到了《说食画》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吃”的书,却不是纯粹的“吃”书,更不是实用菜谱。冯杰先生出生于中国烹饪之乡——长垣,关于“吃”,先生自言:7岁时会炸油馍,17岁时会做鸡蛋捞面,27岁相当于灶台助理,37岁能独立蒸馍,47岁开始“说食画”。这本书里,作者把自己经历的家乡食文化,以画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诗无言外之意,不是好诗;书若无牵动人心之处,难称好书。这本书使我想起在乡下度过的一个个晨昏,想起弥漫在岁月深处的炊烟,想起老家炊烟熏黑的厨房,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仔细想想,小时候在农村是没有零食可吃的,把八成熟的黄豆连秧拔起,扎成一把,放在火堆里烤焦后,一人揪下一小把,趁着滋滋的余热塞进嘴里,咀嚼出满口的黄豆清香。最后,看着同伴满嘴角的烟灰哈哈大笑。乡下的童年,真的很快乐,现在是怎么也嚼不出那个味儿来了。
“世上有一个‘咸菜规律’,穷人家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有一部分是在咸菜缸里浸泡”。小时候,咸菜一直是美味,腌咸菜也是个技术活,配比不对或者条件不够,是腌不出来的。至今记得奶奶腌的萝卜条,那真是世间美味,切成小手指粗的萝卜条,虽经腌制,依旧油绿绿、脆生生,特别是那些连着萝卜皮的,吃到嘴里清脆爽口,一口气能就着吃下一个大馒头。虽然多年没有再吃到过了,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怀念腌菜那刺鼻的酸辣味。那味道里,有童年,有故乡。
《说食画》这本书里,作者写的是记忆里的亲情,文化残存的余脉。这本书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那90多幅配图。这些图画形象简单,却趣味盎然,有世相细节,味蕾记忆;有亲情人事,童言妙语。河南传统饮食的长河里,流淌过无数的味道。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却渐渐沉入河底,消失不见了。如今,在冯杰的笔下再次品味,总不免让人思绪万千。品读此书,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清新雅致的亲情、滋味。作为河南人,总能从中找到许多舌尖美味和儿时记忆。除了怀旧,作者还不忘的一点儿是与“食”俱进。冯杰先生在《簸箕柳》一文中,映射到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怪状:城区的盲目扩张,小区媚外的名字。“爱丽香舍”“维多利亚”等,远远不如二大爷来得干脆:“这名字真他娘绕口,还不如叫簸箕柳区直截了当。”二大爷怅然的是,“当年,这楼下都是一池一池的鱼,一坑一坑的藕”。如今,鱼不见了,藕不见了。城市扩张之患,如人“染上荆芥之好,百吃不厌,走火入魔”。如今,奔走在城市里的你我,也许只有脑海里还有故乡的模样。他提供了一种露珠藏海的生活态度和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快感。读完掩卷,方知还是充满世俗情怀、弥漫人间悲悯的一部“烹饪家书”。
从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冯杰先生是一个拥有幸福感的作家,他在写《说食画》时,心中一定有一方自己的田园。童年美食,蕴含着自己不舍的深情,一路播撒,纸上留香。感谢作家让人们回味了乡土的味道和正在消失的民间美食文化,这是在繁华的都市里一次不可多得的怀旧,让人们永远记住脑海中那些舌尖上的味道,记住乡愁。(李星)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