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殿芳
郭晓来是市生态环境局辉县分局的一名普通职工,去年12月31日,当人们逐渐放慢脚步,准备迎接2021年元旦时,郭晓来和同事还在企业检查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他说:“完成优良天数全年目标任务近在咫尺,不敢有丝毫大意。”
对于郭晓来来说,近几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他已经习惯了。看着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年优良天数从5年前的100多天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天,河水清澈,黑臭水体已荡然无存,他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谈及2021年的最大心愿,郭晓来告诉记者,作为环保人,自然希望环境质量更好一点,蓝天更多,河水更清澈。“这是心里话,可不是唱高调。”在他看来,辉县市在改革前期快速发展,群众得到了实惠,生活更加富裕,但在环境方面也付出了代价。
“改变一幅图画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要难得多。”近年来,郭晓来亲身参与了辉县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每一场战役,见证了环境质量的每个细微变化,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与困难。
在环保工作倒逼下,一些拒绝转型升级的企业错过时机被拉了下来,而的确有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家主动进行提标改造,通过设备升级,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新站在了行业前端,成为了业界龙头。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想让企业发展就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才行。”郭晓来为那些错失良机而败下阵来的企业感到惋惜,他真心希望,新的一年里,更多企业家在环保方面主动作为,实现绿色发展,让企业挣到的每一分钱都“干干净净”。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