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的是风筝 收获的是快乐

2021-03-18 09:03:29 来源: 平原晚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五六个人合作放飞“龙”风筝
记者 李蕊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眼下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3月14日这天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在位于市区西郊的博远草坪上,10多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风筝爱好者,正在这里放风筝。

“今天特意选择了‘龙’风筝放飞,寓意‘龙抬头’。”李玉成和他的风友们说,这是两只长50多米的“龙”,仅龙头制作就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通常要五六个人合作才能放飞。当日,他们先在场地上规规矩矩地摆好“龙”,然后根据当时的天气条件进行调试,最后趁势放飞“大龙”。

风筝路上老有所学

“‘龙’风筝放起来很有气势,非常能烘托气氛,但是我个人偏爱盘鹰,因为盘鹰放起来更需要技能。”说起风筝,放风筝已经近20年的赵鸿斌如数家珍。他说,盘鹰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在室内也能放,高、低、远、近、有风、无风都能放,就看放风筝人的技术。曾经为了学习盘鹰的某一个盘旋动作,他跑到北京、上海等多个地方“取经”。赵鸿斌从小就有绘画基础,喜欢上放风筝后,开始自制风筝。从扎骨架到糊表皮到绘画着色,每一步都精益求精,为求精准,尺寸的把握上要用卡尺进行测量。

受其影响,妻子李福珍也成了“风筝迷”。李福珍说,开始放不起来,打过“退堂鼓”,后来经过赵鸿斌指导并多次实践,才成功放飞。去年疫情期间不让出门,她就在自己客厅放起了“盘鹰”。说着一旁的赵鸿斌从手机里找出了当时的视频。只见一只“盘鹰”随着李福珍手中的线上下翻飞,忽高忽低。“因为做得逼真,在外高飞时曾多次吸引来真鹰跟着飞。”李福珍说。

现在夫妻二人从制作到放飞,从拍摄到制作视频,都各有专长,协同合作。赵鸿斌还将制作的300多条视频,全部上传到优酷网以便保存。“这都是我们参加全国及省市风筝活动中满满的回忆,很美好,每次翻看都特别有成就感。”赵鸿斌感慨地说,他们还把风筝和舞蹈融合一起,编排成风筝舞,在风筝的道路上学习了很多,可以说老有所学。

风筝路上收获健康

今年66岁的宋国旺也是一名“风筝发烧友”。宋国旺说,他真正迷上风筝是因为风筝治好了他的颈椎病。宋国旺曾经有很严重的颈椎病,导致他一只胳臂都不能动,按摩了半年,效果不佳,医生让他做手术,他又不想做,最后在别人的建议下,他去放风筝。起初不管飞起来与否,他每天都坚持放风筝6个小时,逐渐上瘾的同时忘却了病痛,没想到病痛逐步好转,直到两三年后,颈椎病症完全消失。

“放风筝是阳光运动,最好的有氧运动。”宋国旺说,放风筝动静结合,放的时候是动,放飞后就静,关键是放飞后的心情会不由自主地高兴。一个轮盘一根线握在自己手中,飞高飞低全凭心情,那感觉太棒了。他们在一起放风筝的人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其中好多“三高”患者,但现在病症都比之前平稳向好,做过手术的脑血管患者行动也比以前灵活了,放风筝让他们收获了健康。

风筝路上收获友情

李玉成加入放风筝的队伍也有10多年了。他说,自己收获最大的是交了很多天南海北的朋友,以前都不认识就因为“风筝一线牵”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2018年,李玉成的父亲患病需要到上海治疗,他人生地不熟,便抱抱试试看的心情向上海风友求助,没想到很快得到回复,从接站到联系医院,多项事宜,都提前安排妥当,让他在为父亲看病之余还能有机会和当地风友进行一次交流。“因为风筝交的朋友太多了。”李玉成说,有的都没见过面,去接站的时候都是举着名牌,但是见面一聊起风筝就有说不完的话,感觉真是“天下风友是一家”。

“我们放风筝还参加了好多比赛,获得了好多奖项。”宋国旺说,无论收获的是技能还是健康亦或友情,都是快乐,这一点是最重要。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