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新林
蓝天更多了,河水更清了,牧野环境更美了。1月21日,“新乡市2020年重点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5年间,我市多了92个优良天,全市水质优良的河流比例达到75%。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十三五”期间,我市建立了污染防治攻坚战“三体系三机制”,考核监督机制、生态扣款机制、行政约谈机制、政务追责机制等一系列管用的制度基本完善并较好地得到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从“纸老虎”变成具有尖牙利齿的真老虎。
5年间,我市PM10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15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2020年的89微克/立方米,改善率为43.7%;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9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51微克/立方米,改善率为45.7%;优良天数从2015年的147天到2020年的239天,5年增加了92天,增加率69.4%;蓝天、白云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新乡人民面前。
“十三五”期间,我市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质级别从2016年的五类和劣五类,分别提升到2020年的三类和四类。2020年,我市7条河流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和省政府要求,全市水质优良的河流比例达到75%,与2015年相比提高了62.5%,被生态环境部多次通报表扬。
“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完成958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超额完成国家、省下达的68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全市138个涉农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庄基本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全市3606个行政村(社区),2138个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59.26%,超额完成省下达的50%治理率目标任务。2020年,我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积极探索并建立具有新乡特色的污染防治“三体系三机制”。“十三五”期间,我市明确了污染防治的责任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建立并严格落实了排查治理机制、跟踪监督机制、奖惩激励机制,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被动监督向主动作为转变、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由突击治理向常态化监管转变。
全面提升精准治污水平。5年间,我市实现了大气污染72小时精细预报和7天趋势预报,为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和污染管控奠定基础;根据污染治理水平对企业实施差别化的管理措施,显著增强了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建专家小组对洒水保洁、专项治理实施科学调度,有效提升了管控效果。
信息化管理能力显著增强。近两年,我市狠抓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全市建设了6个国控站点、19个省控站点、15个市控站点、57个微型监测站、30套道路扬尘监测站点,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了5个国控河流监测断面、3个省控河流监测断面、30个市控河流监测断面、114个乡镇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河流水质监测系统趋于完善;4750家企业安装联网了用电量监控设施,1590家企业安装联网了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施,434家用车大户安装联网了门禁监控系统,118家建筑工地安装了PM10监控设备,4台走航车不间断“巡航”监测,实现了对排污单位24小时连续动态监管;从根本上扭转了企业管控靠手摸、大气排放靠鼻闻、河流污染靠眼看的落后管理方式。我市的污染防治工作不仅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而且许多工作措施成为全省的亮点和创新,被众多省内、外同行来借鉴和学习。
“十四五”期间环境保护这么干
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围绕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把“四大结构”调整作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根本之策,逐步降低管控的力度和频次;实现水污染治理向水生态修复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草有鱼、人水和谐;把土壤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断缩小污染地块面积,减轻土壤污染程度。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今年我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不达标工业炉窑,深入开展医药化工行业“三化”改造,加快完善107国道东移配套工程,继续削减用煤总量,持续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完成《新乡市“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等工作。
水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将全面落实“全面清河、控源截污、达标治理、清淤疏浚、开源引水”总要求。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我市将做好建设用地环境管理工作,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工作,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工作。
“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市在2021年和‘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放在心上、扛在肩上,为加快建设美丽新乡作出应有的贡献。”该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