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文明祭扫,增强安全防范是必要的,但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宜把治理简单化、扩大化,从而忽视了群众的内心需求,挫伤群众的感情。
诚然,民间一些不文明的祭扫现象久已有之,例如祭品夸张浪费,存在封建迷信做法,还有火灾隐患,但这毕竟不是主流。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有着深厚的群众心理基础和文化认同,清明正是表达这种情感的传统节日。
文明风气要提倡,群众需求也需兼顾,要充分考虑移风易俗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譬如,春节放鞭炮也是传统,也有污染,但规定燃放区和时间段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做法;又如,创建文明城市是大方向,但不少地方还是给合法合规的小商贩保留了空间。这说明,只要方法得当,尺度合理,是可以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的。
清明祭扫的高峰即将到来。对于各地相关管理部门而言,要扛起责任,提前预案,对违规违法的行为自然是执法必严,但更要提升本领,少念“一字诀”“懒字经”,不妨多些人性化、包容性、创造性举措,下一番绣花功夫,在引领正确导向的同时有效满足合理的需求,让文明祭扫成为新风尚。
当然,除了焚烧冥币等传统方式,一束鲜花、一盆绿植亦可寄托哀思,大家也不妨选择一些更健康、绿色的祭祀方式,换一种表达祭奠逝者,让清明祭扫在更温馨的氛围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