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里,张莎莎先后被授予省、市“教学能手”称号,获得“模范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无悔”和“感恩”是她从教10年来,和学生们聊得最多的话题。
出生在安康市大同镇普通农家的张莎莎,曾因贫困险些辍学。“莎莎是个学习的好苗子,不能耽误了孩子!”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和父母的一番谈话,改变了张莎莎的人生——她的生活得以从放学后忙不完的“割猪草”转为在桌前温习功课,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的病重再次给张莎莎的求学之路蒙上阴影。经济拮据,加上父亲需要照顾,在城里读初二的她不得不面对“回到农村”的选择。张莎莎清楚记得,就在她递交转学申请时,班主任王功安老师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家里有什么困难,你和我说,学校和老师帮你解决,城里的教学资源可不能这么丢了。”王老师发动同学捐款,还帮她申请到了相关资助和学费减免,并和她母亲多次沟通,张莎莎得以留在原校念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康中学高中部。
转瞬间高考在即,张莎莎再次陷入忧虑:家里经济困难,自己会不会因为付不出学费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班主任刘诗胜看出她的煎熬——“你知道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吗?读师范大学可以免学费,还有生活补助。我看你性格稳重、做事认真,很适合当老师。”
“每每最艰难的时刻,都是老师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再次找到坚持下去的勇气。”高考结束的张莎莎做出了自己人生的重要抉择——报考国家公费师范生。2008年7月,被陕西师范大学顺利录取的张莎莎,踏上了公费师范生的求学之路。
大学期间,因成绩优异屡获奖学金的张莎莎得到了去深圳等大城市的实习机会,并受到多所学校青睐,但她从未动摇过:“哪都不去,就等安康的学校来招!老师是我的‘贵人’,我要给更多的穷孩子当‘贵人’。”
2012年7月,张莎莎如愿回到母校安康中学任教。10年里,张莎莎用过硬的教学水平和育人初心,得到了同事、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而她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所教的每一个孩子培养成才,“尤其是那些身处困境的学生,要让他们在今后更好地做人、更有尊严地做事。”
2014年,张莎莎带领学生冲刺高考。班里的学生李可(化名)家境贫寒、刻苦努力,却不幸在高考体检中查出肺结核,被迫休学。这是张莎莎所带的第一批高三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是她对学生们的承诺。
正在李可陷入迷茫时,张莎莎出现在了病房——“没关系,我们还有时间!”张莎莎定期跑医院,鼓励李可积极接受治疗,带来各科资料、试卷,辅导李可继续复习。经过努力,李可最终考取了心仪的大学。
“以前,在我遇到困难时都是老师帮助我,今天我也帮学生圆了梦。”张莎莎说,这正是自己回乡任教的初衷。2018年9月,孩子还小的张莎莎又主动申请去安康第二中学支教,改善那里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山区的孩子更需要关心、呵护。”在她的培育和影响下,学生们的成绩大幅提升,支教任务圆满结束。
在张莎莎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需要老师用爱心为她搭建成长平台、用耐心去引导她盛开的方向、用真心去陪伴她所有的成长,“只有以心灵滋润心灵,用真诚和理解唤醒每一个心灵,才能终成山花烂漫时。”
张莎莎的化学课讲得深入浅出,严谨的板书也让学生们印象深刻。班里的化学课代表张修铧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成为像莎莎老师一样的人民教师,是很多同学的理想。
人民教育家于漪说过“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也是张莎莎记在心里的话。每天她晚睡早起,尽可能吃透教材、熟悉课程标准、研读优秀教案,备好每一节课。她还借助学校的集体备课、师徒结对平台,向有经验的前辈虚心求教,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设计、磨砺教学技巧。
熬夜多了,张莎莎的头发一缕一缕地掉。几年时间,她不仅攻读完成了在职教育硕士,还借助中国大学慕课平台重温《无机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并投入双语教学、竞赛辅导的学习积累中。
除了自己不断学习、钻研教学,张莎莎还经常向学生讲起自己的成长过程,鼓励优秀的学生积极报考师范专业,做乐教、适教、善教的新一代“筑梦人”。“每每看到有学生因为知识改变了命运,就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我的脚步就不会停歇。”张莎莎说。(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胡晋瑜 李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