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于教育公平的期待可以理解,但持有这种心理的背后,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把音乐、美术单纯当作一门考试学科,即更多看重孩子得多少分,与其他学生相比位次如何等,而不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与收获。
其实,国家层面近年来大力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其初衷与加强大中小学体育工作一样,都是基于素养、专注于立德树人的,正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所指出的,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认识到这一点,才会走出偏狭的学生美育观。而且,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目前已搭建起来,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日益明确,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美育教学的目的与目标都一目了然,再以达到何种分数抑或某种通过率为目标显然是走偏了。
因此,家长们要在提高孩子综合素养的角度下看待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美育课程的考查,支持孩子在美育活动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毕竟艺术体验的内在乐趣和刺激作用不仅仅是改善孩子的生活或艺术学习,还可以提高其专注力、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孩子以新的方式打开世界,与之有更深入的联结,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纽带和社区凝聚力。
学校也要跳出功利思维和简单化、技术化考核倾向,改变传统的考查方式,不能照搬特长生考试的内容、形式与标准,要认识到美育考查的内容应当是必备的、基础的,以兴趣爱好为基本内涵与主要标志的专项特长,旨在撬动学生对美的了解、热爱、欣赏等。例如,考查音乐素养时,不能只看学生识不识谱、声音好不好听、乐感如何,首先要看学生敢不敢唱,歌唱时是否有信心。
正如《光明日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时所得到的回应,“对于审美体验与应用的能力、艺术专项特长等相对主观的评价,应当基于美育中考的性质和目标,确立合理评价标准”。这个“合理评价标准”更多还是软性评价,即以知识为辅,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让学生自由地拥抱美、运用美来表达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以美的眼光看待事物、拥抱生活,具有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这才是新时代学生美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坦率地说,美育考查与语数外等偏于理性的、可量化的学科考查有很大差异,与可以准确考量的体育学科也不同,由于美育本身趋于感性、主观等特点,考查方式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方式,注重导向,注重对学生参与过程、参与程度的考核,而非单以结果论,如可以通过打卡艺术活动和竞赛达到激发兴趣、重塑价值观的目的,努力在考查上做到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隐性与显性相结合,既考查出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也导向学生积极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走进美的殿堂,开启美的旅程。
研究表明,美育考查方向对了,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情感发展、社会能力等都具有巨大作用。随着我国对学生美育工作的重视,包括美育中考在内的美育考查亟待持续走向科学化,学校在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按照艺术课程标准上好美育课的基础上,要使学生依靠热爱来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真正让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美,在美的观照下健康成长。 (作者:赵岩,系渤海大学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