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闪亮的星

2021-07-12 15:12:38 来源: 新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青年一代一定要扎实学好基本功,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

  “徐爷爷,听了您的报告,我也要发愤图强,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南京中华中学附属小学的五年级学生陈周墨说。

  7月8日,由共青团中央等部门指导,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团江苏省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举行,活动现场举行了“回望百年奋斗路,致敬最闪亮的星”科学家精神报告会,中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基人钱七虎院士、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李兰娟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来到现场,面对现场3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嘉宾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在活动现场,84岁的钱七虎刚一亮相,就引来在场百余位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今年,钱七虎已经退休,去年9月,他突然脑梗,身体也不像以前那样硬朗了。“但是,我仍然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想做、能做。”

  1960年,钱七虎被选派到苏联深造,他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成为工学副博士后,毫不犹豫选择回国。

  在一次爆破任务中,爆破总量达1085万立方米,且要求一次性爆破成功。钱七虎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多次实践操作的经验,完成了这项具有挑战性的项目。

  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岁月中,1975年,他设计出当时国内抗力最高、跨度最大的飞机洞库门;1992年,主持被誉为“亚洲第一爆”的珠海国际机场项目爆破工程,开辟了中国爆破技术新的应用领域……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容不得一点点马虎和心浮气躁。”钱七虎认为,成功的准备首先是科学基础和基本功的准备。“爱党信党跟党走,是我一生中最正确、最坚定的选择。”他用60余年的科研奋斗故事勉励青年。

  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小故事……《致敬最闪亮的星》影片总导演陈文溢久久沉浸在钱七虎的话中,他希望通过影片向广大青少年传播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

  让科学家精神成为信仰

  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到武汉解封,73岁的李兰娟三进武汉抗疫一线,数度深入“红区”,感动了全国人民。

  上世纪70年代,李兰娟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因为成绩优异,她毕业后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

  上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义无反顾地组建团队,投身肝炎治疗这一难题中。“1986年我们初创‘李氏人工肝’,1998年发展‘李氏人工肝’,历经30多年努力,‘李氏人工肝’救治了10多万名肝癌病人……”现场,李兰娟揭秘了一段“李氏人工肝”研发初期鲜为人知的故事。

  “只有让科学精神的种子种得越早,科学精神的根才能扎得越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三学生刘金良在现场听了院士的报告后深有感触。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它的设计师是我国“卫星之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

  2004年,中国启动探月工程,75岁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出任工程总设计师。很多人不理解,孙家栋早已功成名就,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孙家栋回答:“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3年后,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在欢呼的人群中,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转过身,擦去泪水。

  在报告会上,孙家栋以视频的方式深情寄语当代青年,希望广大青年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科学老师陆新丽说,“一次和科学家们近距离交谈的机会,也许就能改变小朋友们的一生。”

  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应该追的星

  2020年11月10日,在西太平洋上,“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从科考船上成功下潜,抵达深度达10909米的世界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再次刷新了中国载人潜海的记录。

  “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在分享这一段经历时,依旧激动不已。10年来,他们团队分别打造了“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实现了载人潜水器的三步大跨越。

  “奋斗者号”总驾驶张伟说,几代人的执念,只为国家,紧盯深海不放。

  30后“深潜人”徐芑南讲述了在困难中前行的感人故事,他说,“蛟龙号”立项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2009年“蛟龙号”第一次海试,尽管已经年逾七旬,徐芑南还是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他拖着装满药品、氧气机、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他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成为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

  “从600米到7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不小哇。”徐芑南感叹,“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万米深潜是我们载人深潜事业的一个新起点。

  来自无锡市少年科学院的“小院士”缪纹灿是徐芑南的“铁杆粉丝”,“近距离地聆听了徐爷爷铸造‘潜水器’的故事后,更加坚定了我以后要做一个和徐爷爷一样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太平洋中心到岭南大地,从地下长城到医疗保障……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这才是新时代青年应该追的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李亚茜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王越)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