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在事发半年多后,进入公众视野,引发舆论关注。有媒体评论质疑,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失灵,涉事机构没有第一时间报告欺凌,纵容了施暴者。这是需要反思的。而家长也对处理结果不满,过去半年以来,除了两个施暴少年被勒令退学外,5个受害者家庭均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家长看来,施暴者给被欺凌者造成的身心伤害与其受到的处罚是不对等的。
据报道,据家长反映,“现在派出所给结案了,说我们是轻微伤,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不负行政处罚责任,派出所对于证据什么的都认可,但是却不执行拘留的处罚。”这意味着家长在案发后是报了警的,公安部门也介入进行了调查处理。而根据当前的法律法规,公安部门不执行拘留的处理并无问题。
根据我国《刑法》,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今年3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如果这5名被欺凌的学生所受的伤被鉴定为轻微伤,那么,施暴者就将不承担刑责。
而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法规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而根据正在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提到的修订意见,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在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时,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即便修订通过,这起案件中的施暴学生,也不会被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这是令被欺凌学生的家长和社会舆论难以接受的。怎么处理?在笔者看来,不是进一步下调入刑、进行治安处罚的限制条件,而是有必要对侵犯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后果,进行新的界定。当前对伤害后果的界定,主要看身体受伤程度,而无视对未成年人心理、精神的严重伤害。比如,施暴者让未成年学生吃秽物(如喝尿),把学生关起来,限制自由,进行精神虐待,验伤结果也可能连轻微伤也没有,但巨大的精神伤害已经构成。对此,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出发,应该把这类欺凌行为列为酷刑虐待,或者精神虐待,并作为重罪,只要发生,就追究法律责任。不做如此调整,一些未成年学生的施暴恶行就会被纵容。
另外,则需要加大对施暴者监护人以及承担监护(看护)责任的机构的侵权索赔力度。当前,有关侵害未成年人赔偿标准太低,以至于出现有的被伤害者以“以暴制暴”“复仇”的方式来维权。只有根据未成年人身心伤害后果,提高侵害未成年人赔偿标准,才能引起监护人、监护机构对遏制侵犯未成年人案件的高度重视。监护人要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不能欺凌他人,学校、机构应在发生欺凌、侵害事件后,第一时间报告,以尽到机构责任,以遏制更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艾萍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