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年,全国政协委员袁亚湘都在为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和科技评价制度的改善奔走呼吁。
这位61岁的数学家,有过很多“帽子”: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会士、美国数学学会首届会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但他却不止一次地公开呼吁:“减少‘帽子’工程!”
“虽然这些年科技评价体制一直在完善,但具体到基层单位,如何科学地考核和评价某个人,尤其是年轻人,仍有一些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袁亚湘说。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希望各部门、各级领导不要将精力过多地聚焦于“大师”和“顶尖人才”,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千千万万没有任何“帽子”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
长期以来,不管是科技领域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还是教育领域的“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这些将学术人才称号与评价结果简单挂钩的做法饱受诟病,有的科研人员对论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更是深恶痛绝。
一位一线的科技人员表示,当前国内科研资源分布不均,难以集中力量干大事,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问题导致的:学术资源过度聚集于有国家级人才“帽子”的研究人员及其团队,但难有创新的动力;相应地,大量普通科研人员疲于跑项目维持“生计”,有的甚至为应付年度考核而从事重复性低水平的科研工作。
过去几年,是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分别出台相关规定,有“破五唯”,也有“破四唯”。起初,这些新规让科技人员为之一振。但时间久了,不少科研人员并未感到有太多实质性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科研评价改革,要改的是一个大环境,如果只改某个小环境,努力很可能付诸东流。
比如,一家科研单位不依据“帽子”“奖项”发工资,很可能就留不住那些戴着“帽子”的人才,其他单位就会开出两倍高薪挖走他们,“这是推动了改革,还是助长了‘四唯’风气?”周忠和说。毕竟,任何一个科研单位都不是一座“孤岛”。
大破之后,还需要大立。
“我们都知道唯论文、唯职称不科学,但是我们又如何去评价人才、吸引人才呢?还需要时间来探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破五唯”后提出新的评价标准,从顶层为教育事业发展设立了教育评价“指挥棒”。《方案》指出,坚持破立结合:“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破”的是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晓明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破五唯”以及当前的教育评价改革等,观念和方向都是很好的,但如何能在具体工作上落实,还有不小的挑战。他提到了前段时间中国计算机学会发布的题为《学科评估应该避免错误价值导向》的文章。
文章指出,《学科评估简况表》的每一个版块,除了让参评单位提供描述性陈述外,几乎都有与某些称号和奖项直接对应的栏目。
例如,思政方面明确了若干值得单列的荣誉;教学方面则直接给出了填写奖项的表格;师资队伍方面,除了列出一些值得单列的荣誉外,在基本情况栏目中还有“具有境外经历人数”。更有甚者,在“学缘结构”一栏中,要各大学填报师资来源于5所大学的名称等。
“这种带有歧视性的项目要填,显然是把教师分成有境外经历的和没有境外经历的。”李晓明说,从学科评估的表格设计,就能看出在认识上仍存在不足。
“当我们提出一个好的观念以后,怎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真的还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需要基层职能部门好好理解,在一点一滴中认真贯彻。评价是一件大事,每个人都应好好体会。”李晓明说。
所谓科技评价,正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在代表委员开出的“药方”中,分类评价、同行评价等也是比较高频的词汇。
袁亚湘认为,学术界需要一把更科学的“尺子”,比如分类评价,对待包括数学、理论物理在内的基础研究,往往是纯自由探索,不宜写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他说,在人才评价、学科评估、项目评审中,应充分考虑各基础学科的特点,采用各学科国际通行做法。
周忠和说,同行评议、国际评估是科研评价“铁的定律”。比如,一些科技奖项由同行每年评出一两个大家公认、心悦诚服的奖,这样的奖含金量会更高。
几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一直关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目前的评价体系过度依赖一些干巴巴的指标,靠几个数据说明不了一个大学是怎么样的,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
早在2017年,李健就建议创设中国主导的评价体系。
“有时候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科研工作,尺子要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李健表示,这些年来,高校和科研院所过于看重SCI等指标,过度依赖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文章,按照西方学科评估体系评估的结果来配置资源,这样是不合理的。
李健建议,要按照中国学术实际,按照中国学术发展的规律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特别是学术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在吸收借鉴以及吸收国际学术评价的具体工具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和评估学科发展是否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与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记者 邱晨辉 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