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微信,蹦出一条信息:“今天,你读书了吗?”
信息来自一个新筹建的读书群。仔细翻看,群主竟然是久未联系的文友英子,她自作主张把一帮或熟悉或陌生的码字客拉进群里。英子单独给我发了条信息:“久不见你写字了。读书码字,可是我们的牛奶和面包呀。放下了,灵魂会饿的。”
这话是我曾经对英子说的。十多年前,我跟英子在一个文学论坛上相识,彼时,我们向着文学的殿堂行走,互相勉励。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离文字渐行渐远,慢慢变成了一抹背影。而英子,始终在那片大漠里坚守着,出了一本又一本书。
英子说:“以前认识的人,好多都忙微商电商柴米油盐,书也不读了,字也不写了,离曾经的初衷越来越远,看着可惜。我想建个微信群,大家在一起,既当老师又当学生,互相监督,互相鼓励,把丢掉的东西捡起来,不至于把生活过成一成不变的样子。”
心里的那根弦就这样被触动了,于是决定试试。
群里定了规矩,每个人每天至少读三十页书,当天抽不出空闲的,在群里告假,然后一周内补齐。每漏掉一天的阅读量,需要给群里每个人发一元钱的红包。读书也不是白读的,要写读书笔记,写书评,每月交两篇作业,贴到自己的公众号里,互相欣赏互相点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人觉着无聊,有伴了,有同行者了,无趣就变成了有趣。
我的读书生活开始了。
英子每天像个闹铃一样,早八点准时在群里吼一嗓子:“读书,你准备好了吗?”晚八点,又开始查作业:“今天,你读书了吗?”
读书打卡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开始像挤牙膏一样挤时间,早上坐班车、午休前、晚饭后……以前用来刷手机的时间,现在都献给了书本。
读书伊始,就像放了长假刚刚回到课堂的学生一样,总有些不情愿、不自律。接二连三,总有人旷课,交不上作业,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出远门了,有朋自远方来了,工作忙了,头疼脑热了……英子坚持唱白脸,扯着群规的大旗让交不上作业的群友发红包。群里二十多个人,一天天发下来,也够让人小小的“肉疼”。最重要的,每天让人挂着牌子在群里置顶示众,脸皮再厚也有磨出血的时候。
规矩就这么立起来了。
最初选择的书目,都是历届未曾读过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很快,这些书就被我一网打尽,接下来不知道该读什么了。群里一招呼,大家七嘴八舌,开始推荐。被英子拉进来的,大都是女作者。三个女人一台戏,十多个女人,天南海北,酸甜苦辣咸,味道多元得让人目不暇接。
A说,读郁达夫沈从文钱钟书吧,民国那帮大师的作品才是字正腔圆,地道的国粹。B说,读村上春树吧,日本料理生鲜爽口,余味无穷呀。C说,村上春树太俗了,“诺奖”也总是陪跑,应该读契诃夫莫泊桑海明威,满汉全席吃腻了,欧美的小说正好可以满足刁蛮的味蕾。D说,你们太因循守旧了,一切得向前看,迟子建严歌苓叶广岑,都是我的油焖大虾东坡肉啊!
“真是一群煮妇,三句话不离庖厨。”我笑着回应。
最后,我转向英子:“你最近都读什么?”英子是群主嘛,说不定见解更独到些。英子看着我们吵了半天,轻轻吐了一句:“我在读李娟,她的文字就像凉拌苦瓜,嚼久了,唇齿生香。”
群里一时静默。大家半天不说话,然后各自散去。
一周后,在几个喜欢饕餮大餐的群友的公众号里,意外地读到了关于李娟散文的评论。评论写得顾盼生辉摇曳多姿,仿佛大家早就是品鉴这道菜的美食家了。
这帮家伙。
(作者系新乡县农业农村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