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北来豫吧 一个曾有野象的地方

2021-06-02 10:26:58 来源: 大河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于扬实习生郭磊文图片由受访者任治森提供

  它们呼扇着大耳朵,迈着悠闲的步伐结伴而行,一路北上一路逛吃,截至6月1日已经到达距离昆明市区大约70公里的地方……连日来,云南野生象群北上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昨天,记者多方连线采访获悉,云南当地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在有效保护象群的情况下,也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全。而处在昆明的一些市民则对象群的到来表示欢迎,更有市民在社交平台调侃说,今年10月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英文缩写为“COP15”)将在昆明召开,本届大会主题恰恰是生态文明,而这群大象多半是赶来参会的。人象和谐相处的画面正在云南上演。对咱河南人来说,曾在安阳殷墟发掘出大量象牙制品和大象尸骨,加上河南简称是个“豫”字,大象在河南民众心里似乎总有一种特别的意味,它们的一举一动也同样牵动着大家的心。

  野象为何要北上?

  那15头野象显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人类眼中的“明星”,它们依旧在边吃边走,从山林茂盛的自然保护区,已经快进省城昆明了。

  有关资料显示,野象北上实际上从去年春季就已开始。2020年3月,共计16头野象从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市,并一直北上。2020年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头象宝宝,数量变成17头。2021年4月16日,17头野象进入玉溪元江县。4月24日,两头大象返回普洱墨江县,象群变成15头。

  至今,15头野象正在距离昆明城区大约70公里的地方逗留。

  据专家分析,这15头野象之所以北上,恰恰说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更好了,一些高大乔木植被越来越多,而大象喜欢吃的芭蕉和粽叶芦等植物生长在这些高大的乔木下受到限制,造成大象外出觅食,从而一路逛吃北上,忘了回家的路。

  目前,已有建议表明,应从长远角度出发,在自然保护区增加芭蕉、竹子、粽叶芦的数量,从源头进行治理,从而减少野象的无序流动。

  大象对食物的需求非常高,它们北上就是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凡是有吃的、有水的地方,随处可以栖息。

  人象如何和谐相处?

  据了解,云南有关部门正密切关注象群动态,一方面保护象群安全,一方面保障群众安全,以期人象和谐相处,互不侵犯。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森林公安局的袁松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主要做的工作是搞好预警防范,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虽然象群已经快到昆明了,但毕竟原籍是西双版纳的,他们对大象的习性更为了解,所以西双版纳的党委政府、森林公安、野保办等部门,会及时给大象所到处的地方政府提出一些建议,以减少财产损失,保护群众安全。

  同时,记者也采访了曾在云南边防服役10多年的退伍军人任治森。任治森说,他们在执行边防巡查任务时,曾多次与野象相遇。“野象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遇到它你就停下来,不要与它对视,更不要做出挑逗驱赶的动作,等野象走后,再继续行动就没事了。”

  “西双版纳保护区从最初的300多万亩,已经增加到了600多万亩,而随之而来的是,亚洲象种群也在增加。现在西双版纳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着300多头大象和其他动物,真的不容易。”任治森说。

  任治森告诉记者,目前,昆明市区一切秩序井然,人们并没有因为野象的到来而产生太多的恐慌,相反,不少市民在社交平台表示,欢迎新朋友的到来,而还有市民开玩笑地说:“今年10月份要在昆明召开世界性的生物多样性大会,大会主题正是生态文明,没准这群大象就是来开会的。”

  河南与大象有啥关系?

  河南的简称“豫”,里面就有象字。那么,河南与大象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一个名叫“岛记”的社交账号显示,豫字的来源是由于远古时期河南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古人描述为人牵象之地,后来衍生出象形字“豫”,之后称为豫州,河南的简称“豫”也由此得来。

  数千年前河南的气候非常温暖,不仅有野象,犀牛、虎豹也众多。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掘出大量象牙制品和大象尸骨。

  那么野象是何时退出河南的呢?“岛记”表示,史书有记载的河南最后一次发现野象,是宋朝初年。宋史记载,962年,在河南南阳唐河(宋代称为唐州)人们发现野象“藏匿林中,食民苗稼”。大量山地被开发,林地被砍伐,野象无处觅食,无处藏身,只能偷吃庄稼,结果被河南农民发现,最后,在地上挖了陷阱,坑而杀之。此后,文献中河南再未出现过野象的踪迹。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