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娟本报通讯员杨振辉
饱览着清澈剔透的一湖清水,眺望着绿意葱茏的万顷库区。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但见一渠清冽的丹江水从淅川流出,逶迤千里滋润北国。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丹江口水库水质各项指标长期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指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的淅川县,如何确保一渠清水源源不断、永续北送?
淅川县面积2820平方公里,56.6%被划进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80.3%被列入生态红线以里。“确保一渠清水源源不断、永续北送,是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的话掷地有声,全县人民的行动实实在在。
张小伟是淅川县香花镇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得益于山清水秀的天然环境,他的生意十分红火。多年前,他曾尝试网箱养鱼和水上餐饮等谋生方式,却都因水质保护原因被县里拆除关停。“后来开了农家乐,政府给配套了污水处理设施,再不用担心破坏水质了。”他笑说。
为保护水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来,淅川县先后关停338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取缔网箱5万多个、畜禽养殖场600多家(户),只为这渠水更加纯净甘甜。
5月10日,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的村民们正在石榴种植基地忙碌着。这个曾靠辣椒产业推动群众致富的村子,放弃了种植过程中会用到大量农药和化肥的辣椒产业,将全村4600多亩土地全部用于栽植软籽石榴。
栽下一片绿,收获满盆金。张河村是淅川县的一个缩影。该县通过发展经济林、生态林,既绿了荒山,又富了群众。发展软籽石榴、大樱桃等生态林果38万亩,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3万多名贫困群众端上了“绿饭碗”,走上了脱贫路。
为了兑现“一库清水送京津”的庄严承诺,淅川人用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方法,呵护着一渠清水。
——建体制:实行“一河一策”,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应急处置、联席会商等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治水;组建专业护水队,建立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创新“扶贫+护水”机制,设立扶贫公益性护水员岗位,安排库区群众参与护水。
——强监测:在中线工程渠首陶岔建成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并与国家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在环库及入库河流上建成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水质全天候自动监测。
——严执法:从公安、水产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跨部门跨区域常态化实施水环境联合执法巡查。
水光潋滟,波光粼粼。苍茫山色与一望无际的碧波交相辉映。淅川人民以实际行动,看护着丹江口水库周边的沟沟壑壑,确保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