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遗传史,哮喘怎么会“找上门”?得了哮喘,就要跟体育运动“说再见”吗?
今年5月4日是第23个世界哮喘日,主题为“揭开哮喘的误区”。记者采访了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的专家,解读关于哮喘的那些事。
【误区一】只感觉气短、咳嗽,不会是哮喘
【解读】研究显示,高达71.2%的哮喘患者此前未得到过明确诊断。部分患者一直认为自己的长期咳嗽症状,是得了感冒、慢性咽炎或支气管炎。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医师胡红说,根据哮喘防治指南,当患者多次出现喘息、气短,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且这些症状在夜间和早晨时更重,需主动到正规医院进行肺功能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是否患有哮喘。
【误区二】没有遗传史,哮喘不会“找上门”
【解读】部分患者认为自己没有家族遗传史,幼年时也从未发病,不应该得哮喘。但实际上,暴露于过敏原、空气污染等,是我国成人哮喘的重要风险因素。
胡红说,过敏性哮喘是哮喘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成人哮喘50%以上,占儿童哮喘80%以上。过敏原主要分为吸入性和食物性两大类。近年来,春季和秋季花粉成为引起过敏性哮喘患者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飘浮在空气中的花粉被患者吸入呼吸道后,气道处于过敏状态,诱发气道狭窄或痉挛,患者会出现咳嗽、喘息,胸闷气短症状加重,引起过敏性哮喘的急性发作。此类过敏性哮喘也常伴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湿疹或皮炎等。
【误区三】哮喘反复发作,希望找到根治的“神药”
【解读】胡红表示,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对慢性病的治疗目标,应该是达到长期良好的控制,包括控制其急性发作、使病情不再恶化、没有活动受限等。
临床数据显示,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哮喘可以得到最大程度控制,甚至长期不发作。但患者需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和评估,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升级或降级治疗。临床上相当比例的患者,在急性症状消失或者较轻时自行停药,这往往是哮喘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四】担心副作用大,不愿遵医嘱用激素
【解读】在哮喘门诊,常有患者听说需要使用激素治疗,担心副作用过大,自行减少剂量或缩短疗程。
“患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建议自行减少剂量治疗。”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副主任医师郭英华表示,哮喘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哮喘治疗的基本药物。目前临床上开具的激素类药物多为吸入类,激素剂量较低,主要对口腔或咽喉有一定的副作用,一般可通过用药后漱口避免。
【误区五】患了哮喘,就得告别运动
【解读】常有患者问医生:确诊为哮喘,是不是终身要跟体育运动“说再见”?
郭英华说,确实有部分患者得了运动性哮喘,运动可作为一种单独的诱发因素,但一般指剧烈运动后导致呼吸困难加重。多数哮喘患者如果接受规范治疗、注意避免环境刺激因素,可以做到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也不妨碍参加一般的体育运动。(记者 董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