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生活中的梦想花开——看话剧《喜相逢》如何演绎新老北京

2021-11-22 09:58:31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由北京宣传文化引导资金资助,北京市文联出品的话剧《喜相逢》(编剧:林蔚然、王人凡,导演:李伯男、韩清),从剧本到舞台的呈现,都有着新时代新北京的独到艺术表达。作品聚焦北京回龙观、天通苑大型社区改造工程,将“回天”地区的发展变化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是现实题材创作关注、回应生活热点的新成果。

  现实题材艺术创作近年来引人瞩目。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成为时代最响亮的音符,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喜相逢》全剧围绕从东北来到北京住进天通苑的青年摄影师赵大河的期盼、寻找、发现和社区自备井改造工程两条线索展开叙事,演绎了一群年轻人温情与梦想交织的故事。虽然每个人生活得不尽如人意,水质、交通、家庭等各种问题纷至沓来,但不论是老街坊,还是新入住者,哪怕只是租客,都以天通苑社区为载体,奋力改变着自身的际遇,生发着希望的种子,传播着温暖坚韧的力量。在社区的逐步改造与完善中,城市日益焕发新鲜活力时,他们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希望。

  作品的可贵之处,是对正在进行的生活做出及时反映,又将人们梦想的光芒融入现实。全剧的叙事节点是2018年至2020年,叙述的主要对象是“五环”以外的北京和生活在其中的新北京人。作品将人们生活和内心世界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形象揭示,描写出了新老北京人的相遇、碰撞与磨合,揭示了老北京人敦厚包容的胸怀和新北京人蓬勃向上的精神,意味深长地表达了新老北京人的喜相逢,记录了北京融合发展的历史过程。剧中展现的两个社区的改造工程折射着党和政府的“人民至上”理念和人民因生活变化所产生的由衷喜悦。作品对现实生活进行了生动概括和重新构建,让人们回味、审视曾经的生活过往,在欣喜中焕发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喜相逢》平实质朴,生活气息浓厚。剧中人物虽然都极为普通,却有机组成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想开火锅店的小满,依靠自己的打拼要活出尊严的龙珑,想在北京买房安家的房屋中介强子,退休后想无偿开办书法班的孙老师,期盼天通苑彻底改头换面的老住户李大爷、钱大爷,以及前社区居委会主任关姨等,他们全都身份平凡,各有生活诉求,又都心怀希望,同样带着憧憬敢于奋斗。这些个性鲜明却又共性突出的居民,展现了当代北京人的性格底色,张扬着戏剧舞台的当代性表达。社区改造及北京的蓬勃发展,为他们的生活和生命注入了寻梦动力,他们的期盼和满足感或正是一曲无声的时代发展进步的颂歌。

  同样难得的是,人物在剧中虽以散点式的群像出现,却又因主体事件而关联交集,形成有机的戏剧冲突。作品的题材选择和对当下生活的重新建构,在戏剧舞台上也是殊为不易的,因为离生活太近而未经沉淀,不易捕捉聚焦。但编剧有“回天”地区的居住生活经验,还有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感悟,以一种浓烈的情感去深切开掘当代人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和成长性。情节、人物、结构设计上让新老北京居民有机勾连,在新老北京的交汇与磨合中折射时代特征的变化,以及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社区建设实践。作品不光具有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更有舞台艺术的独特感染力。对伟大工程和时代变迁的艺术表达,也揭示了艺术与时代与人民彼此关联、同频共振的关系。

  《喜相逢》的舞台呈现独具匠心。作品选择天通苑为载体,意味着选择了古老的北京与崭新的北京的会合地,这里代表了当代北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景。当代的北京早已不是胡同为主,所以大幕拉开,舞台上代表北京文化的胡同、四合院变换成城市中林立的楼宇,常见的“四九城”拓展为城市发展的新区域。灯光和多媒体视屏抽象而又形象展现出万家灯火,营造了现实背景氛围。舞台中心的巨大斜坡,用平面和线条勾勒出客厅、卧室、厨房等空间,表意空间得到丰富而艺术的呈现,带有新时代北京特定区域的鲜明特色。《喜相逢》的创作实践为北京题材的话剧创作充满意象性的表达拓展出新维度,全剧以青年摄影师的眼光和观察为主视角,每当情节转折和变化时,虚拟的镜头框都会艺术地定格下这一刻的人物状态,提示剧情推进的节点和内容的起承转合,这一形式也为全剧带来鲜活的时代气息和青春色彩。整部作品为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如何“沾露珠、接地气”做出了有益尝试。

  (作者:刘玉琴,系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