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古籍当“大夫”
讲述人:浙江省海宁市民间古籍修复师王志江
由于痴迷文物古籍,十几年前,我从工厂辞职,专门学习古籍修复手艺。
为此,我走遍周边各大书店,找寻古籍修复的“医书”,也常常逛各个古玩市场,找废弃的残破古籍上手。经过一番摸索,基本掌握了溜口、接书脑、划栏、订线等修复工序。我还到海宁市图书馆跟班学习,3年后出师。
修复古籍,是挺费神的活儿。拿到一册古书,先要细细观察和分辨,揣摩它的特性,检测纸张厚度和PH酸碱度,针对不同“病因”,结合刊刻年代、纸张类型等,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几十道工序,时间少则一月,长则数年,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
十几年下来,我“医治”的古书有2000多册。年代最久远的,是明万历刻本、徽派版画杰作《人镜阳秋》。
修复破损最严重的一册,要算光绪重刊本《嘉靖海宁县志》(九卷)。此书受水浸未能及时风干,又长期被重物所压,书页紧紧黏合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书砖”。我反复审视破损程度,研究修复方案,最终采用沸水泡揭法,将“书砖”浸泡两日后取出,逐页揭开,晾干。之后又根据各书页破损程度的不同,酌情采取修补、托裱等方法进行修复。经过近一个月努力,该书又“活”过来了。
给古籍当“大夫”,需要匠心,更要有情怀。经自己的手,让历史记忆“复活”,想想,还有比这更开心的事吗?
(光明日报记者陆健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