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厚度:追溯小康初心
小康之梦,与国家命运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回望历史,实现小康是曲折漫长的艰难奋斗。大型文献专题片《人民的小康》以“小康”为线索,用小康这条线来反映党史,既有丰厚的历史,又有理性的思考,将史实和政论进行了有机融合。用影像展示数据和文献,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片子对小康社会的呈现,既有宏观视野下的描绘,也有对百姓和人民的记录。摄制团队走访河南光山县、新疆达里雅布依、四川大凉山等地,采访当地居民,记录生活面貌,以一个村落、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为单位,用真实的影像讲述寻常百姓的生活故事,传递真情实感,塑造出一个个勤劳奋进、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形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画卷,增添了一个个鲜活的注脚。
《人民的小康》还充分发挥专题片的文献功能,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创作者避免单纯地铺陈成就,而是回溯历史深处,注解小康初心,从人民的视角来定义小康,呈现小康。可以说,专题片《人民的小康》本身就是一部生动而丰厚的党史读物。
影像的广度:描绘时代风貌
《人民的小康》结合了多种影像拍摄制作手法和丰富多元的视觉效果,多方位展示小康社会中民主、经济领域的突出成就,全景式梳理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丰硕成果,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民生图景。专题片运用了大量的航拍摄影画面,展示乡村和城市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呈现国家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丰富成就,彰显出全面小康建设以来“日月变新天,山河变新颜”的巨变,画面大气恢宏又清新生动。
此外,《人民的小康》中影像色彩修复等新技术使得专题内容更加翔实。片中对于历史影像资料进行色彩修复,让具有年代感的黑白影像,在新时期焕发出绚丽的光芒。这一呈现方式,拉近了历史资料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观众能够更加了解生动的事实,“走进”现实场景并产生共鸣。
专题片还用数字建模动画的手法将数据可视化,精准通俗地呈现百年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样态。片子将数据与实例相结合,将时代巨变与个人生活相映照,选取湖北省档案馆内农民沈怀德记了四十年的家庭账本这一细节,以小见大,生动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异。这些匠心独具的视觉呈现很好地深化了文献专题片所承载的思想内涵。
艺术的温度:书写奋斗史诗
《人民的小康》分成《一诺千钧》《脱贫攻坚》《民生福祉》《美好生活》《关键一步》五集,深刻阐释人民的小康的丰富内涵,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出发,政论情怀与故事表达相结合,将历史进程与人民生活艺术化地呈现在屏幕上。
该片从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人民百姓回应号召两个维度展开叙述,呈现出全面建设小康道路上,党与人民心连心、共命运的奋斗姿态。专题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次大会上的发言为线索结构全片,通过纪实跟拍、实地访谈、专家采访等多种艺术形式,多次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访调研过的贫困村,呈现总书记与乡亲们共话家常,一同饮水吃饭等感人场景。通过历史资料与当今面貌的对比,展现山乡巨变。
大型文献专题片《人民的小康》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艺术化地再现了共产党人百年小康梦的奋斗历程,将历史性、艺术性很好地融为一体,形成了重大题材文献专题片创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风格。(作者:田维钢,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