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之年”带来怎样的启示

2021-07-21 14:32:13 来源: 新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今年,一批重大题材影视精品形成了广泛话题。与以往不同的是,重大题材作品已经从“命题作文”跃升为市场主流,它们共同形成了影视领域的主旋律春天。

  ■从商业化回归艺术本质

  主旋律影视作品如何拓展市场空间,始终是此类题材需要思考的议题。从2009年的《建国大业》开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开始走出固有模式,展开了商业化探索,“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成为上一个十年大众形成的阶段性认识。

  而在今年,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大决战》、电影《革命者》《1921》的播出和上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和大众的市场口味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比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群星战术,曾有效吸引大众市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不断创下票房奇迹,一度被视为主旋律作品成功破圈的重要手段。而如今,这种市场化手段越来越难以激起水花,在今年的影视作品中,个别走群星路线的作品甚至因为演员与角色贴合度不高,让观众感到出戏,拉低了作品整体评价。

  对应的现象是,今年受到市场热捧的党史题材佳作,既跳出了过去重大题材创作中重还原轻叙事的窠臼,又摒弃了流量化的道路和商业大片模式。这些作品并没有让年轻观众在星光熠熠的电视剧里“数星星”,而是以演员贴合角色为核心,把精力花在鲜活生动的角色塑造和精彩故事情节的营造上。尤其是像《觉醒年代》《革命者》这样人气口碑俱佳的影视作品,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史诗气质,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创作者不是在完成摄制任务,而是作为创作的契机,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追求和开拓精神。

  《觉醒年代》对历史人物的焕新解读,引发了一轮年轻受众群体的认知更新,让当代的青年认识到自己与一百年前那批“挺身而出、慷慨赴死”的青年人之间的联系。作品的难能可贵在于,让陈独秀这个有功也有过的复杂历史人物成为电视剧的双主角之一,并且挖掘出那些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以陈延年兄弟为代表的一批革命者的故事。

  随着剧集热播,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成为了真正魅力十足的大明星,焕发出直指人心的震撼力。作品在年轻观众中产生的强烈反响延续到了剧外,升华了电视剧本身的意义,显示出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觉醒年代》的网上评分人数从首轮播出收官时的2万人,暴涨到如今的31万人,这样的长线效应在国产电视剧的播出中前所未有。这充分说明,如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可以塑造出真正映照历史与现实、可以与当代年轻人对话的历史人物,就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伴随着时代发展,年轻受众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对严肃题材和主流价值的认同感都在发生着改变。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者来说,与其把心思用在作品包装和花哨的概念上,不如回归艺术的本质和历史的真实,创作出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精品力作。在如今的时代语境下,真正好看又走心的主旋律作品一定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也必然会成为市场爆款。

  ■人性化创作还历史人物真实血肉

  纵观今年从小荧屏到大银幕受到热捧的红色题材,都是将每个革命者放到“人”的视角去解读,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不掩饰曾经遭遇的困难。

  《觉醒年代》开篇,陈独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心为中国寻找新路,致力于思想启蒙,并为自己立戒“二十年不谈政治”,当易白沙向他哭诉“二十年不谈政治行不通”,李大钊告诫他“放弃幻想,准备战斗”时,都没有直接说服他。真正让陈独秀觉醒的是五四运动,剧中通过五四运动中学生被关押时陈独秀的痛苦,表现了他思想的裂变。看到上千学生因为抗议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被关押,陈独秀思想崩溃了,他追求了大半辈子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破灭了,他缩在北大红楼的墙角里,思想在挣扎,直至最后迸发出一句“共和死了,我不会死”。通过五四运动一路成长起来的陈独秀,最终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念,他和李大钊那个齐头并进、步调一致的特写镜头更显得意味悠长,成为剧中对“道路”又一个经典的诗意化表达。一路追剧的观众看到这里也会明白,觉醒先驱们的思想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他们唤起一个古老民族的觉醒有多么不易。

  在电影《革命者》中,张颂文还原了一个至情至性的李大钊,观众评价他演得踏实又深情。原剧本里写:李大钊在开滦目睹矿难惨状,发表了一段演讲。但当天拍摄时,听到现场孩子的啼哭、老太太问“大钊先生,我们该怎么办”,所有工人都在等着李大钊演讲时,张颂文突然放弃了。他说:“我讲不出来。”他认为,当李大钊看到那么多矿工尸体时,以他那颗怜悯苍生的心,不可能继续慷慨激昂地演讲。这场戏,张颂文挪到了李大钊回北大后,“等他清醒过来,他才能演讲。”

  在这些作品中,革命者卸掉了光环,他们是先驱,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常人。人性化的创作理念才会让观众感到历史人物的真实和亲切,这是主旋律作品能够被年轻人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在历史留白处展开艺术想象

  今年形成热议的几部重大题材影视作品,都是围绕党史中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展开创作,从不同切入点呈现历史横截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局限在于,它有标准答案,因为真实的历史已经在那里,在依托历史的同时,如何赋予作品戏剧性,挑战每一个创作者的水平。

  在历史的留白处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戏剧化处理,是重大题材创作的必修课。电视剧《大决战》凭借出色的镜头语言,鲜活的人物群像,以及对众多历史名场面的完美还原广受好评。剧中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一幕并非扁平、空洞的还原历史事件,而是抓住人物塑造,在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欢迎晚宴上的一瓶湖南辣椒,就把蒋介石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性格特点勾勒得入木三分。毛泽东和蒋介石一番暗藏机锋的交谈,便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立住了人物,让历史变得生动起来。

  典型的例子还有《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父子的情感戏,编剧龙平平通过这段完全虚构的剧情,讲述了两代革命者的性格碰撞、思想冲突。陈独秀最初是在民族主义者的立场上寻找救国之路,陈延年则一度是无政府主义的信徒,坚决反对暴力革命。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探索以及对抗反动政府的过程中,父子二人从互相理解到互相启发,最终在共产主义的革命信仰上走向统一。他们在性格上有着同样的倔强,呈现了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整部剧中父子间的各种纠结都在为这条情感线积聚力量,直到最后爆发为父子惜别时一个催人泪下的拥抱,再配合“闪前”的平行蒙太奇营造出生死离别的效果,构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全剧最大的情感共鸣点之一。这种精巧的戏剧化处理将家国情与父子情融合在一起,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可看性,高浓度的情感叙事打通了历史长河,观众可以毫无阻碍地通过情感入口穿越百年,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信仰的力量。记者 邱伟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