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杨振宁
翻译家杨苡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正在热映的纪录电影《九零后》中,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王希季、马识途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国宝级大师出镜亮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南联大学子。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豆瓣评分高达8.2分,很多年轻观众评价,片中大师们崇高的爱国品格、勤奋的学术精神和认真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令他们大为感动。该片导演徐蓓说,她希望通过一个个联大学子的个体视角,串联起西南联大的珍贵历史。
以学子视角串起联大记忆
拍摄西南联大题材,对徐蓓来说不是第一次。早在2018年,她就已经拍出5集纪录片《西南联大》,完整展现和解读了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在业内和观众中均收获了较高口碑。
当接到拍摄同题材的电影邀请时,徐蓓有些抗拒,“相当于你刚刚跟西南联大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投入的情感、精力和智力都达极致,现在又要再做一个,有点不知从何说起。”但出于对西南联大极深的情怀,又被片方的诚意所打动,徐蓓答应拍摄《九零后》,前提是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
徐蓓把曾经看过的西南联大相关资料全部搬回书桌,开始从头看。她还去豆瓣、微博等社交媒体浏览观众对《西南联大》的反馈,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发现。“大家对第三集《大学之大》的评论最多,这一集是讲联大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很多人会引用片中杨苡那句‘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过好每一天),还有人称赞大师们的状态,说他们的眼神是有光彩的……”
在徐蓓看来,电影往往从一个很简单的点出发,逐渐传递出有关人性、历史、精神层面的很多信息。因此,她决定以联大学子的视角出发,从他们各自的现状开始,串起他们有关这所学校的青春记忆。
呈现不一样的邓稼先形象
在西南联大闪耀的群星中,《九零后》刻画笔墨最多的,要数“两弹”元勋邓稼先。影片讲述了他在西南联大求学、赴美读博、归国参与“两弹”研发等故事,还有杨振宁等人对邓稼先的深情回忆。很多观众都被邓稼先的事迹感动落泪。
当徐蓓研读资料时,在一批当年联大物理系同学写的回忆录中,她发现他们描述的邓稼先,跟大众所熟知的科学家形象不太相同。“邓稼先的传记,包括杨振宁写的文章《邓稼先》,还是一个挺符合我们想象的规范叙事,但那篇回忆文章里的邓稼先,就是纯粹的同学眼光,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大家说邓稼先在学校的外号叫‘小孩’‘Pure’,还写他喜欢在课堂上问各种问题,喜欢缠着同学们给他讲故事,我就觉得太可爱了!”
看完那篇文章后,徐蓓决定,文中关于邓稼先“纯粹”个性的描述,可以作为西南联大师生精神的一个提炼,放在影片结尾。“有人问我是对邓稼先情有独钟吗?我说不是,因为首先邓稼先是最适合代表联大学子的人物,而且这段话虽然在讲邓稼先,但其实也是联大学子们的共同形象。”邓稼先在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状态、他的性格和他后来成为“两弹”元勋之间有什么深刻的联系,也能在《九零后》中找到一些新答案。
创作该片的过程中,徐蓓得到巫宁坤、刘缘子、罗振诜三位联大校友去世的消息,这更让她觉得影片创作的意义重大,因为作品能够记录和留存。
许渊冲依然熬夜从事翻译
在《西南联大》采访素材的基础上,《九零后》再次采访了翻译家许渊冲和杨苡。
“第一次采访许渊冲是2017年,第二次是2019年,他在极高的年龄上又长了两岁(从96岁到98岁),脸型从有一些棱角变成婴儿式的圆脸。”徐蓓笑言,“许老除了长相,其他的几乎没怎么变。以前怎样做翻译,现在还是怎样做,他喜欢晚上工作,经常凌晨三四点钟睡觉。”在她的眼里,许渊冲性格率真,聊到开心处,还会讲他在联大时喜欢过的女同学,“有时也不耐烦,觉得我们问的问题没说到重点,他的翻译才是重中之重。”
翻译家杨苡则让徐蓓看到年长女性的独立与理性。“她现在对事情依然保持着尖锐的看法,是特别有智慧的女性形象。”
影片新增采访的联大校友包括:中文系学生、《让子弹飞》原著作者马识途,历史系学生、国家物价局原副局长胡邦定,物理系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当年湘黔滇步行团唯一健在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大昌。
片中还难得地呈现了当年杨振宁、李政道获颁诺贝尔奖的影像片段,这是片方从瑞典电视台找到的一手资料。记者 袁云儿